《二十一世纪》创刊号
1. 解释“发展”的大体系理论和主要范式Paradigm。“现代化理论”,“依赖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2. 艾森斯塔特—犹太人,韦伯方法:文化,观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构功能主义。
3.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权威vs自由,稳定vs进步,文化倾向vs理性化。
社会流动的差异。现代社,高度分工与专业化。传统社会以地域或家族为本位的自给自足
4. “现代化是一个在社会,经济,政治等诸方面朝向西欧,北美十七世纪以来所发展的,并在后来波及亚洲等地区的制度转化的过程。”人类社会趋同的倾向。
5. 结构功能主义者也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儒教也是如此吧)
6. 现代化需要经济,政治,观念三者同步发展。
7. 传统政治权威可以发动现代化,但当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家庭,政治权威与政治精英,价值观念 —产生冲击时,当现代化所造成的利益冲突,社会抗议引发社会混乱之时,传统社会的政治权威,往往无力建立某种新规范,无法提出新的价值符号以及集体认同的象征。
8.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此之大,以致西方学者将其作为认识自身文化的参照物。
9. 儒学批判与改革现存社会的意识与潜能。
10. 艾森斯达特,沿袭韦伯的分析。新教教义之中存在超越价值(即上帝命令)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冲突。只有天国是完美的,任何现存的事物都有缺憾。教徒的现世使命是改造现存世界,使之符合上帝的要求,传统主义( traditionalism)没有存在的合理性。
11. 中国文化是现世的文化,既缺乏超越价值的存在,更没有超越价值与现实社会的冲突。无法提供批评现存社会与改造现存社会的精神动力。而且,传统具有神圣性,传统主义不可避免。
12. 中国知识分子与现实政治的紧密结合。现实政治制度从儒家伦理获得其合理性,儒家伦理也在现实制度中找到自己的自然位置。知识分子在现实政治的运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知识分子无法形成一致独立的,超越的社会力量。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