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6日月曜日

方克涛:英美学界对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之研究:回顾与展望



 

作者:方克涛(Chris Fraser    转贴自:《典与解》(19 

英美学界于中国诠释传统之研究:
与展望


方克涛(Chris Fraser


近二十年来,英美学界于中国思想史及中国诠释传统之研究,在很多方面已有著的展。在哲学与史方面,比以前更严谨、更尽且更有地的新著作,已陆续地出。尤有甚者,除了于中国哲学思想的诠释之外,多新的研究,更以中国不同代的士人,在不同的思想、社会及政治脉之下,如何重新诠释中国的典文献的主些新的研究逐渐为勾勒出更深入、致的思想史像,也愈来愈能脱「目的」或「格派」(Whig)的假及偏。在此新的思想史像下,讨论的焦点不以孔子、孟子或朱子的思想重心,而且亦不把此三位哲人之思想视为中国哲学思想与文化展的必然果。在此思想史像下,我反而更能清楚地看出中国思想传统的多元性、活力及造性,而且亦可不同代的文人究竟如何了不同的目的而塑造出其对传统经典的诠释,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本文将首先回晚近英美学于中国典以及诠释传统的一些重要研究趋势,然后以史年代序,略地介英美学界关于中国典及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作者以晚近著作主要焦点,并将焦点特放在和中国诠释传统相关的研究上。然文中所介的研究著作数甚多,然而由于篇幅时间的限制,在文献回部分,本文仅拟选择性的介,并拟对研究只作摘要式的描述。此外,由于中国诠释传统此一域并非作者所,故文中若任何重要的研究趋势或著作有所漏或忽略,请读见谅。另外必别说明的是:文中所介的数据,大部分都是籍而不是个的文章。所介文集——如荣捷或者是狄百瑞(W. T. De Bary)编辑文集——收了如荣捷、狄百瑞、余英以及杜明等重要学者多相当具参考价的文章。然而由于篇幅有限,无法此等重要文章一一加以介此,者可自行参此等集的目部份。另外,由于作者专业的限制,本文完全略佛教诠释传统的相关研究。[1]

者若欲欧美学界关于中国诠释传统之研究得更一步的信息,可参下面第一小中所介籍中之参考目。关于欧美学界于中国哲学与佛学研究之介(包括先秦到近代),可以参考 K. Van der Leeuw 于去年所表的文献回[2] 另外,依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目前所行的研究划,我建立欧美与日本学界关于中国哲学之研究的参考目及摘要数据,此等源将来亦开放学界参考。此外,得一提的参考数据,尚有《剑桥中国史》(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一系列的中国总论(其中几册收了和中国思想史及诠释传统相关的文章,并提供了具价的参考目),[3] 以及罗维(M. Loewe) Early Chinese Texts [4] 书对以六十四种先秦及代原典研究象的主流文献考提供了要的描述,并提供了尽的中文、日文与欧美言之参考目。研究中国先秦及代原典的学者而言,此书实颇具参考价



一、晚近之研究趋势

诠释传统为题的多种新出版的总论文集

于中国诠释传统而言,英美学界近几年最得注意的研究趋势,莫于其一夕象。晚近几年,英美学界中陆续专门讨论经诠释传统的新文集世,而且研究的量尚持续进步中。近年来,学者更注意到诠释在中国思想传统、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方面的研究,C. Gardner 1938 年所出版的 Chinese Traditional Historiography 堪称英文著作中之开山祖。此至今依然相当有参考价[5] 此外,关于中国诠释传统的概略讨论,亦散于前一代著名学家的研究著作中。例如,在(A. Waley)所著的《论语》及《道德》英本的导论与批注中,[6] 就出于中国传统诠释方法之甚具洞察。而史华兹(B. Schwartz)在其所著的 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 书讨论「五」的章中,[7] 略地及中国的诠释传统。然而,直到近十年来,英美学界才开始提出尽的籍与文集,专门讨论中国传统经典之形成程以及中国文人在不同对这典之不同的诠释方式

J. Henderson 1991年所出版的 Scripture, Canon, and Commentary ,系针对儒家和希腊、印度、希伯来、基督教及回教等不同传统之比研究。[8] 首先归纳几种不同的诠释与注疏传统共同的基本预设诠释策略,然后再比较这预设与策略在不同传统中之不同的用方式。另外,该书也探「注疏式」(exegetical)的思模式从古至今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Henderson 在其前年所出版的 The Construction of Orthodoxy and Heresy 中,尚持提出其于不同诠释传统之比研究。[9] 该书的重点,系在于考察所「正」的诠释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之形成程。

Henderson 第一本出版的同一年内,有一本详细讨论中国文学及诠释传统世,即范佐仁(S. Van Zoeren)所著的 Poetry and Personality[10] 此外,近几年多关于中国文学与诠释传统的重要籍,如 H. Saussy 所著的 The Problem of a Chinese Aesthetic,系以中国古代美学的为讨论焦点。[11] (C. H. Wang)所著的 From Ritual to Allegory以中国早期为讨论[12] S. Owen 所著的 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 提供了多中国不同代之文学批判理的英译选读,并之加以解讨论[13] 隆溪所著的 The Tao and The Logos于欧洲十九及二十世纪诠释学和中国思想传统中关于文学诠释之比研究。[14]

最近一年世的两本籍,皆以先秦代及早期中帝国的政体与精英份子为讨论对象,并探精英份子究竟是如何利用传统以建立与持政治及道德上的威。相之下,M. Lewis 所著之 Writing and Authority in Early China ,其讨论围则较为详尽。此系着眼于典如何成早期中帝国政程之上。[15] 该书作者认为:中国的传统,提供了相对应实际政体的某种各界所共同承之社会、政治的理想典范,如典中的圣人,即实际的君主所效法的象。而在讨论围较为狭窄的 The Empire of the Text 中,作者 C. Connery 则论典在中帝国自我形象的塑造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士」在代所扮演的社会与政治上的角色,以及典文献在士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16]

最后,有两本以中国诠释传统为题的有趣文集。其一 Imagining Boundaries。此具价文集,其讨论焦点系放在中国「正(canon)早期的形成程及其晚期所具的「流」特之上。该书所收的文章,遍及代、南北朝、宋代、明代以及清代文人的诠释,此外,该书还了一篇讨论十九世纪苏兰伟学家李雅各布(J. Legge)文。[17] 另一本有趣的文集 Classics and Interpretations该书所收的文章,是以五朝成「正」的程,宋代、明代及清代的不同诠释,以及道家与佛教的诠释为讨论[18]

更广

晚近另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势于中国思想史及中国诠释传统 研究,其有愈形广。早期欧美学界于中国哲学之研究,以少数先秦子、程朱学派以及王阳明等主要讨论对象,至于秦、魏晋、唐代及清代的思想,则这方面的研究比缺少。[19] 然而近几年来所出版的数甚多的研究,大大增了我们对于中国其它思想家及其代的了解。例如,在葛瑞(A. Graham)所著的先秦思想总论中,如宋等以往不受重之学者及常人所忽略的阴阳思想,都受到有的重[20] 除此之外,传统观认为儒学与在秦代受到极力的制,然而最近 M. KernR. Eno J. Petersen 等学者却陆续对此提出疑。些学者们认为:秦朝治者制了部分属于「异教」的士人与文献,但是却很可能同其他「正」的学派与典提供而有力的支持。包弼德(P. Bol)与田浩(H. Tillman)等学者近几年所出版的籍,都强调唐宋代思想活的丰富及多彩多姿。些学者亦开始重新考察并价朱熹在宋代思想史中的地位。艾(B. Elman)、周启荣(K. Chow)及魏(T. Wilson)等学者,近几年亦皆出版了关于清代思想史甚为详尽的研究著作。(关于些研究之更详细料,参考下面第二的文献回。)即使如此,关于某些特定代的研究著作,相之下仍缺少,例如:代黄老思想、魏晋南北朝的思想以及宋末明初的思想等,皆尚待学者一步的研究。

严谨的研究方法

在文献考、思想诠释史研究方面,学者用了比以前更为严谨的研究方法。例如,在《公孙龙子》、《列子》及《墨》的文献考研究上,葛瑞(A. Graham)采取了极为严格的校方法。[21] 然而不幸的是,些重要的研究却甚少中国的学者所注意。[22] 此外,H. RothW. Boltz 及其它学者都尝试利用形式校勘(form criticism)及版本校勘(redaction criticism)方法来分析道家典。[23] 近几年,白牧之(B. Brooks)及白妙子(T. Brooks)更透过对先秦原典的构、言与述内容之仔考察,而论语》、《孟子》、《墨子》、《庄子》及其它先秦原典提出了一系列严谨的文献考(关于些理,作者将在下面作一步的介)。由古代汉语文法的一步分析,[24] 古代中国哲学的术语、基本前提与问题言及心灵甚至知的基本理有了一步的了解,所以,我们对先秦哲学文献的掌握逐[25] 至于近几年所出版的史研究,包含了第一手料更为详尽的考察,而且亦更中国不同代文人之生活、社会及政治境作了更为详尽之探

较为严谨的研究路,基本上是出自于于文献校释问题、思想诠释问题以及问题的一种之于从前更具批判精神的研究度。学者开始批评传统于中国思想演的某种「目的」主,并提出新的学充或取代传统的看法。此外,某些先秦子之传统诠释,是由晚期中国思想或西洋哲学的基本关注而启。关于此种诠释,近年来亦有愈来愈多的学者提出疑。相之下,当今之学者不会先行假存在着某些中国与西洋思想家都必之固定、跨文化的哲学问题。相反的,些学者着利用整体(holistic)诠释方法、由中国哲学论说的内部出,以便重建出整体式的基本课题、概念与理。目前方面的研究已有所步,然而就某方面而言,这类研究工作才开始,而且问题仍待理。

更完整、融史描述

如前所述,此种广的研究范较严谨的研究方法,生了著且令人雀果,即我已逐勾勒出于中国思想史展更完整、更详细及更融的描述。早期学者在述思想史,大抵向于把不同学派或思想运分开理,其述方式亦具目的色彩。在此种描述之下,学者似乎暗示各学派系于互相隔的状况下各自展,而且遵循着定的道而朝向其「成熟」的学说发展。[26] 然而,此种述方式通常易忽略不同学派或思想运的互关系,而且亦容易将不符其所预设线道的思想家略而不。尤有甚者,此种描述尚必须处理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什么哲学思想必然会朝着某个特定方向「展」?

近几年来,学者开始拒斥此种化的解方式,并提出于中国思想展更为详尽且融明。他们尝试把思想的展解释为不同学派思想家于共同的哲学、社会与政治问题的反,并不同学派之对话与互相批生的果。例如,包弼德(P. Bol)及田浩(H. Tillman)在关于宋代思想的研究中,即尝试重建出多不同思想家之的互关系,而不是把周敦至朱熹的思想展描述成一种直接、必然的程。至于先秦思想的研究,葛瑞(Graham)所著的 Disputers of the Tao 书则采用年式的组织架构,而并未先秦思想互相隔之学派。之于先前所出版之先秦哲学总论,此组织方式较为中肯。然而,有些批者指出此书对不同派系对话,而且所强调的主要课题并无法确掌握先秦思想的精神。此,陈汉(C. Hansen)所著的 A Daoist Theory of Chinese Thought 恰可匡正此缺失,且亦可视为以哲学对话问题为导向的解方式之更一步的展。在此中,陈汉生将各学派的学描述为对于共同哲学问题和其它思想家理的反果。然而,此却有疏于史事及文献考之弊,而氏所提出的诠释有些部分缺乏足以服人之左

氏的研究和很多其它学者的研究所具的另一共同的缺点,是在讨论如《墨子》、《道德》及《庄子》等原典于将之视为统一的哲学体系看待。然而最近的研究却有反其道而行之,此亦一重要的研究趋势。晚近有愈来愈多学者认为:先秦子的原典,可能皆其弟子及再弟子或徒多年纂而成。[27] 除此之外,在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古代中国人关于文献著作之俗,和代人的习惯有很大的差。例如:先秦代的中国人不喜篇大、不承「著作者」或「著作」概念,而且亦无「著作已」之念。反之,先秦代中国人之著作通常属于短的对话、文章或杂记;此著作或是佚名,或是假大或名人之名所作。尤有甚者,此著作尚可修改甚或作一步充,而且修改者通常并非原作者。言之,大部分先秦原典并不能以今之「籍」看待,反而较类似于摘杂录或文集。

若是如此,任何先秦哲学原典不太可能皆出自某「大自所言或所作,而且我亦不能先假原典具有任何一、融的哲学主。相反的,此先秦原典甚可能系在不同的境下、由不同作者年累月所展而成。在种情况之下,诠释先假定先秦原典具有一的哲学点,并以重建此一的哲学点作为诠释的目则显然可能出不完整、不融甚或化之诠释。因此,了充分掌握先秦子原典的丰富内涵,我即必将之视为录许多短文之文集。由于此短文甚可能表达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主,因此我有必要尽量厘清此短文之写作年代及其理的关系。除此之外,我亦不能排除某些原典(如《论语》和《墨子》、《孟子》和《荀子》等)同、并行写作之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不同学派在辩论后将其结论加注于原典中之可能。如此之研究路,中国古典文献之形成史、此文献在先秦士人与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勾勒出较为清晰、完整的像。

此研究路,Warring States Working Group(「典研究小」,英文 “WSWG”)此一研究划即著之例,且亦已吸引多学者于去几年内相投入。[28] 划系白牧之(B. Brooks)及白妙子(T. Brooks)立。在该计划中,白氏夫首先所有先秦原典成年代定出初步的假,然后藉由不断批判、修正及充,以便所有先秦原典定出一完整、尽之年表。此划深受清代学者崔述之研究所启;在该计划中,白氏夫妇尝试重建典中各成部份之年代关系,并主部分的先秦原典是历经多年代、集多人之笔,如此的累文献之形成程,才能适当地明原典的构与内容。白氏夫妇还认为如《论语》、《墨子》等原典中,部分内容极可能是和其它原典间对话物。[29] 然在白氏夫的理中,有些部分有臆之嫌,甚或缺乏足以服人之左,然而其理论实段,且其誓先秦原典之形成史提出一完整像之努力,其本身已足以令人佩。事上,在于古代中国文献与思想诠释研究上,WSWG 深具革命性的影响。

普遍人与「洲价值观」之争

最后得一提的是:晚近学者所争不休之「洲价值观」及起源于欧洲启蒙代的人权观是否适用于其它文化之问题,亦激起了多学者讨论另一个相关课题,即中国传统的政治与理思想,在甚么的程度上和自由民主制度及自由主的「个人」概念互相一致?此研究很重要的面向是:不同代的中国文人,究竟如何诠释中国传统,以便建构出其特定的政治理念?此,狄百瑞(W. De Bary)曾出版专书讨论。在其最近所出版的中,狄百瑞主:在「人」此一概念上,儒家思想和西方自由主存在着根本上的差异;即使如此,儒家思想仍与「普遍人」概念相容,甚或可其不足之[30] 另外,狄百瑞与杜明合 Confucianism and Human Rights 文集,即以儒家思想与人权问题为讨论(此两位学者目前正合另一相关的新文集)。[31] 除此之外,关于中国思想中「人」此一概念之讨论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文集亦甚具参考价[32]

此外,穆(A. Wood)曾撰写有关诠释传统与「利」概念的专书。在该书中,穆:程与胡安国等宋朝思想家,曾藉由其《春秋》的注疏,而主某种道德宇宙;依,宇宙本身即遵循某种普遍的道德律,而此种律即能君主的威有所限制。穆伦认为,此道德律与西方之「自然律」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自然律即恰普遍人权论之基[33] 最后,安靖如(S. Angle)亦将出书讨论培与梁启超等二十世初期中国知分子,究竟如何将其中国思想传统诠释与如「利」等西方概念加以融合,以便建构出新的道德与政治思想体系。[34]



二、文献回

先秦

目前于先秦典形成史与地位之研究,最著名者即前所述 M. Lewis 所出版之新[35] 近几年所出版之思想史总论,主要有史华兹(B. Schwartz)、葛瑞(Graham)陈汉(C. Hansen)所撰之籍。[36] 华兹所撰之尚有一讨论之形成与诠释传统,然而此书对先秦思想之诠释稍嫌保守且缺乏创见。至于葛瑞所著的总论讨论的范围则最广,而且相于其它两本籍,此尚包含多英之原典段落。然而葛瑞学者所批,系其将「理性与反理性之比」做书综合之主,而此主却无法确反映出先秦哲学的重点。相之下,陈汉生之解最富于创见及哲学价,然而此却也出些特立独行的术语及主,且在某些地方讨论的范亦稍嫌狭隘。

夏含夷(E. Shaughnessy)亦着有关于古代文献之文集,其中收有以《周易》与《诗经为题文。[37] 在关于《论语》的考研究方面,除了稍早所述之白氏夫(Brooks)的研究外,尚有 J. Makeham 所著之两篇重要文及(Waley)之相关讨论值得参考。[38] Van Norden 纂中之关于《论语》的文献考诠释问题文集,亦即将出版。[39]

此外,在刘殿爵所著之《论语》英本中,亦收有关于《论语》文献考详细讨论。刘氏所著之《老子》与《孟子》英本中,亦诸经典之文献考证问题,提供了甚具参考价讨论[40]  此外得一提的,是 R. Eno 关于儒家原典考证问题之研究,其研究范包括《论语》、《孟子》及《荀子》等原典。[41]

目前在英美学界中,却甚少出现专门讨论《墨子》之著,而且此时实又亟待新的《墨子》英本及详细之研究世。[42] 关于《墨子》文献考研究之概述,可参考 S. Lowe 之大作。[43] 目前关于墨家哲学最深入的讨论,可推陈汉(C. Hansen)所著 Daoist Theory 中的第四章。在葛瑞(Graham) Disputers 关于墨家思想的讨论中,葛瑞汉尝试将墨家区分出三种不同派,并依循樾之主认为《墨子》十之「上、中、下」三篇,系各代表了此三种不同派之主。然而,有些晚近之考研究却也斥了此理[44]

信广来在其所著之探《孟子》的大作中,提出了《孟子》本文尽之诠释,并对许多《孟子》的注疏做了详细讨论价。[45] 信广来目前正着手准出版一本研究《孟子》的诠释与注疏传统专书。倪微(D. Nivison)文集提供了多《孟子》章详细分析,而陈汉(Hansen)则对《孟子》一提出了一种甚具意之解评论[46]

至于《荀子》之相关文献考研究, J. Knoblock 之著作要。[47] 其它相关之重要研究,尚有柯雄文(A. Cua)陈汉生之哲学诠释 E. Machle 之宗教诠释[48] 此外,亦有多学者曾以《荀子》思想为题发表文章,如 L. YearleyVan Norden 史考(S. Cook)等人之著作即是。[49]

关于道家思想的总论举顾理雅(H. G. Creel) I. Robinet 之著作例。Robinet 之著作是先秦至元代的道教思想史总论,其讨论亦包括文献诠释传统N. Girardot 提出以「混沌」基本主于早期道家思想的宗教诠释。此外,H. Welch A. Seidel 亦合有一本研究道教思想之文集。[50] 至于《道德》的英本与研究著,晚近 V. Mair M. LaFargue 之著作例,[51] 而且,R. Henricks 与刘殿爵亦皆出版了王堆《德道》之英本。[52] 除此之外,最近坊间则了两本以《老子》诠释传统为题、甚有参考价之新文集。[53]

至于以《庄子》研究主者,非葛瑞(Graham)之考研究及陈汉(Hansen)之哲学研究莫属。[54] 此外,每年亦有多学者以《庄子》思想为题发表新的哲学文。[55] 除此之外,V. Mair 有关于《庄子》考诠释问题文集,此者亦曾出版《庄子》之英本。[56]

在《管子》之研究上,最主要之英文专书首推 A. Rickett 所著之尽英本及考研究。[57] 另外,亦有 H. Roth 最近出版的探《管子》心、内等篇中道家思想之专书[58] 至于《易》之研究,K. Smith 曾以《左本,撰文描述先秦于《易》之诠释方法。[59] E. Shaughnessy 曾出版王堆《易》之英本。[60] 关于《易》之其它重要研究,尚有 I. Shchutskii (R. Wilhelm)德明(H. Wilhelm)父子之研究。[61] 关于《诗经》之考J. Allen 所著之概述具参考价[62] 近年来,J. Riegel (C. Wang)亦曾出版以早期《诗经》注疏为题之研究。[63] M. Nylan 亦曾着有关于《商》洪范篇的诠释专书[64]

于《墨》之研究,葛瑞(Graham)所著之 Later Mohist Logic 实为学者不可或缺之重要籍。此,曾有学者称此书为影响中国思想研究最之英文籍,由此可其重要性。[65] 关于其它先秦原典——如法家与阴阳家——之讨论,葛瑞所著之 Disputers of the Tao 堪称最具用价之英文参考。除此之外,于法家思想较为重要之研究,尚有史华兹(B. Schwartz)陈汉(C. Hansen)所著之总论[66] 至于研究法家思想之专书则为少。此,可以 H. Creel 所著关于申不害的研究、王波与张纯所合着之关于非子之研究,以及 R. Peerenboom 之探古代中国法律与道德思想专论为要。[67] 目前英美学界亟待新的《非子》英本与研究专书问世。据 C. Harbsmeier 目前正着手准出版如此之专书

汉时

有关秦汉时代的研究,近年来在数量上亦已有所步。在年不受重之情况下,如今于有一《氏春秋》之英本及尽之研究专书问世,亦即 J. Knoblock J. Riegel 于今年即将出版之新作。[68] J. Petersen 亦出版文以秦代焚事件作一重新考察。[69] M. Kern R. Eno 亦皆正着手准出版文,以讨论士人与学在秦代所扮演的角色。[70] 卜德(D. Bodde)早期所著之研究李斯的专书,至今亦深具参考价[71] 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目前似乎已致新的,即传统观念所认为只有武功而无文治之秦代,其制文人与一切学与哲学之结论,其错误的。晚近多学者指出:秦代当政者曾对传统之礼学与学提供了而有力之支持,且亦援引此化其威的正当性。凡此种种,皆「儒家典」的形成生了重要的影响。众所皆知的「焚坑儒」事件,事上极可能只是治者文化政策的其中一个面相而已──秦代当政者极可能一方面监视制「异端」士人及其文献,另一方面却又极力支持官方所可之「正」学

王堆墓中所出土的「黄老」帛,引起了多学者的趣。关于此文献之研究,可明早期之文章、K .Turner R. Peerenboom 之法学研究、M. Csikszentmihaly 关于黄老思想的博士文,以及 R. Yates 晚近所作之王堆黄老五例。[72]

D. Keegan 以《黄帝内为题的博士文,则详尽考察了中国古代文献编辑受之程。该论文曾被评为所有古代文献考与校研究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73]

至于《淮南子》的研究,晚近几年至少有四本重要专书。安(R. Ames)所著者,系以〈主术训为题专书C. Le Blanc 研究的主,是透〉来诠释《淮南子》的整体哲学点,而 J. Major 系以《淮南子》第三至五篇中之天地概念为讨论焦点。此外,刘殿爵与安哲最近出版的〈原道〉英本中,亦有详细之注疏可供参考。[74]

关于董仲舒之研究,晚近 S. Queen G. Arbuckle 的两本专论[75] 罗维(M. Loewe)以占卜与神话为题之研究,亦对经典文献在帝国制度政治威的正当性上所扮演的角色,提供了相关之明。[76] M. Nylan 出版了雄《太玄》之英本及其研究。[77] 较为早期之籍中,J. Hightower 述了《氏外》中的《诗经诠释[78] 此外,近几年 S. Durrant G. Hardy 亦以司迁与《史为题撰文详细讨论[79] 除此之外,学界亦有出版《史》完整英本之划。[80]

至于代晚期思想方面,也有些研究可供参考,包括启云所著关于荀悦的两本专书J. Makeham 所著以徐干为题,以及 M. Pearson A. Kinney 所著关于王符的研究。[81] Makeham 更在其著作中,将先秦至东汉时「名」、「」概念的诠释与重新诠释过程,作了一番详细描述。

诠释传统方面,晚近有趣的专书有李幼蒸所著的 The Constitution of Han-Academic Ideology。此系以儒家典之形成程及代士人之注疏活动为讨论[82]

魏晋、南北朝

于先秦或宋明代的研究,关于魏晋或南北朝思想史的英文研究,在数量上偏低。就诠释传统 C. Holcombe 所著之 In the Shadow of the Han实为令人最感趣的总论。此系以南北朝初期文人思想与生活研究主[83] A. Chan 撰有王弼与河上公《老子》注疏之比研究,[84] P. Lin A. Rump 都撰有王弼《老子》注疏之英本,并附有详细讨论[85] R. Lynn 亦撰有王弼《易》及《老子》注疏之英本。[86] 关于郭象《庄子》注疏的研究, B. ArendrupL. Knaul P. Kjellberg 的著作。[87] 此外亦有 R. Henricks 所著关于嵇康思想之专书[88] 以及 D. Daor 以《尹文子》在魏晋思想中的地位为题早期的博士文。[89]

唐宋

唐代与宋代思想史之研究,是晚近较为快速的域之一。除了修正早期研究之偏差外,晚近多研究皆指出唐代与宋代思想展之复、多性。于此代思想之早期的研究,多向于强调从周敦张载、二程到朱熹的道学一直线性的程之传统观点。此,荣捷与狄百瑞(De Bary)等学者,在向西方学者引介中国思想上,作出了划代的献。然而,此两位学者却也向于把朱熹之思想视为宋代思想——甚至整个中国思想史——展之峰,且亦必然之果。相之下,晚近重要的研究趋势,是多研究皆纷纷对此种点提出多学者开始尝试勾勒出宋代思想较为、完整的像。些学者强调唐宋代文人活之多性,并指出传统视为平凡、不起眼的思想家,其实际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90]

早期提出此种较为点之学者刘子健。刘氏所著的 China Turning Inward ,其重点在于研究所宋代「超越性的道德主」,是透何种文化、政治上的程而取代了其它较为传统的儒学活[91] 最近较为重要的研究,非包弼德(P. Bol)与田浩(H. Tillman)之著作莫属。包氏把道学之起,溯至唐末儒家价值观之重新估上,而此儒家所关注的主要焦点,正由文化活渐转移至道德哲学与教育上。相传统点,包氏认为道学的展主要系由某种社会与政治上的转变所引,而不是针对佛教传统文化挑的一种反[92] 田浩指出道学运、多展,以明程朱学派与其原本的史脉的关,并把讨论焦点延申至胡宏、亮等人在道学展原本所扮演的角色上。[93] 此外,田氏早期亦着有专门研究亮的籍。[94]

晚近于唐宋思想史的其它研究, C. Hartman 所著以为题T. Barrett 所著以李翱为研究象之专书,以及 J. Chen 所著讨论刘宗元之研究。[95] D. McMullen 并着有专书述唐代士人在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而 J. Chaffee 着有宋代科制度史。[96]

在北宋五子方面,D. Wyatt 曾着有两本以邵雍为题专论,而 A. Birdwhistell 也着有一本以邵雍为题[97] 另外,I. Kasoff 曾着一本以张载思想为讨论对象之专书[98] 葛瑞(Graham)的第一本着作,即于二程思想的研究,且葛瑞后来亦曾着有一篇文,系以比程朱之人性及先前思想家人性之异同为讨论[99]

述朱熹思想上,荣捷向于支持朱熹思想之正。在此之相关著作中,Chu Hsi: Life and Thought Chu Hsi: New Studies 谓较具参考价的两本专书[100] 氏亦曾专门研究朱熹思想的文集。此文集收多著名学者的重要文章。[101] 另外,在诠释传统的研究料上,氏所著之淳《北溪字》英本,深具献。[102]

在主儒家思想集大成于朱熹之学者中,狄百瑞(De Bary)另一代表人物。狄百瑞除着有多关于儒家思想的籍外,[103] 多关于宋代、明代与清代思想的文集,研究者不可不。此诸论文集收多重要学者的文章。在此诸论文集中,最近出版者 Neo-Confucian Education[104] 文集是以朱熹在教育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为讨论;其主旨在于主:朱子哲学是一深富自由主色彩之步学,且二十世纪亚洲国家快速之经济发展的原力,部分来自于朱子哲学的影响。狄百瑞所的其它重要文集,尚有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Principle and Practicality[105]

D. Gardner 撰有大量以朱熹对经典的诠释为题述,且亦撰有《朱子语类》英译选读[106] 另外,Gardner 也撰有一篇文章,讨论如何从诠释的角度行中国思想史研究。[107]

在哲学专书中,孟旦(D. Munro)所著之 Images of Human Nature 实为对朱熹思想分析最之重要研究著作之一。该书指出朱熹之理学与人性理是如何透某种释义意象而得以建构,亦探了朱熹思想中充满张力及复的面向。[108]

R. Egan 撰有一精彩之苏轼传对苏轼思想及其思想脉提供了详细的描述。[109] 另外,亦有 S. Huang 早期以象山为题专书[110]

除此之外,有其它学者所著的总论相当得参考。其中最近出版的是刘述先所著之 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即以先秦儒家及宋明道学思想为讨论该书有一章,是以儒家学代之相方式为讨论,亦有一章讨论宋代思想中关于「正」思想之界定问题。相之下,所著之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 Thought 年代较为,然而此不同宋代思想家的学提供了尽的描述,故仍极有参考价。墨子刻(T. Metzger)所著的 Escape from Predicament 提供了道学思想极得参考之介。成中英所著之新的第二部分,主要道学人物思想之哲学探[111]

此外,亦有四位学者合着的一令人感趣。此研究的焦点,系探讨苏轼、邵雍、程及朱熹四位宋代思想家,如何以不同方式诠释《易》,并以此诸诠释其道德与政治哲学之基[112] 尚有一独立讨论宋代之前《易》的诠释

莱特(A. Wright)等人自五十至七十年代所之五本文集,中国思想史——尤其是宋代到清代思想——之多面相而言,至今仍相当具参考价。此诸论文集收多重要学者早期的文,者不忽略。[113] 最后得一提的,是最近所出版的一本以金朝思想史与文化史为题文集,以及早期所出版的一本以元朝思想史为题文集,者亦不忽略。[114]

明代

在明代思想方面,J. Dardess 曾出版一以明初精英份子在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为题专书[115] 稍早曾提及之狄百瑞(De Bary)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 Principle and Practicality 两本文集,皆收录许多以明清思想为题文。此外,狄百瑞亦有一专门讨论明代思想的文集,然属早期之作。[116]

I. Bloom 最近曾出版罗钦顺所著《困知》之英本及其相关研究。[117] 在王阳明研究方面,亦有早期之作可供参考,如早期之相关研究、柯雄文(A. Cua)所著之重要哲学专论,以及荣捷所著《传习录》之英本。[118] 倪微(Nivison)最近所出版的文集,了两篇以王阳明思想为题的文章,而 P. J. Ivanhoe 撰有王阳明与孟子之比研究。[119]

新祖曾撰有一以焦竑于明末儒学重建程所扮角色为题专书[120] J. Handlin 所著之专书则焦点来探明末儒家思想之精神转变[121] 最后,魏(T. Wilson)所著之 Genealogy of the Way则详细考察了宋至清代不同学派之儒者,如何利用传统构出充色彩之「道」系,以明自家之言方儒学之「道」。该书作者认为:直至明代,朝廷方才正式可儒学之展上存在着所「道」之[122]

清代

清代思想史之研究,系另一晚近呈突域。近来在此域中有愈来愈多卓越的研究陆续问世,尤其是在社会史之研究上,更是如此。

此,艾(B. Elman)曾撰有两本相关之详细研究。其中,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系考察清代考起之专书[123] 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书则将「今文学派」此概念之根源追溯至明末清初此期,并透过对今、古文两派争之考察,以探讨经诠释在提供正政治点之基上所扮演之角色。[124]

曼所强调的其中一个重点,是家系与宗族组织在支持不同学学派 (如常州之今文学派等)展上所扮演的角色,而透过对此种学派之支持,士绅阶级即能发挥政治上的影响力。周启荣最近所撰之亦支持此种结论[125] 周氏主张满治所致之政治危机与同危机,促使中国知分子回学与礼学之学上(尤其是宗族或家系之礼之学),以便寻觅出更为纯粹之儒学的根源,以促道德修养、文化同以及社会与政治组织之建

进兴最近所撰之作,系透过对曾任朝廷要官之王学派思想家李生平与思想之仔考察,以研究清代知分子与当的关系。[126]

此外,刘广京所文集,亦以中帝国晚期充色彩之传统为讨论[127] 相关之研究尚有早期余英文集 Intellectual History in Late Imperial China该论文集的第一册是收中文文,第二册录许多英文文。[128]

思想家之研究上,狄百瑞曾撰有黄宗羲所著《明夷待访录》之英本及其相关研究。[129] 此外,亦有专门研究方以智及王夫之的专书[130] A. Birdwhistell 最近曾撰有以李颙为题专书该书是以李如何在特定社会与境下,利用传统儒家哲学体系为讨论[131]

至于戴震之相关研究,除了前述种种文集中的文之外,亦有多关于戴震之专书。戴震所著之《孟子字》共有三本不同的英本及相关研究。[132] 成中英曾撰有戴震所著之《原善》英本及其相关研究,[133] 而余英亦有以戴震为题文。[134] 此外,余氏及倪微(D. Nivison)亦皆曾以戴震与章学诚间之关为题撰有文章讨论[135] 倪微早期亦曾撰有章学之研究专书,且其文集中亦收有一篇述章氏的思想。[136] 除此之外,尚有 P. Demieville 早期所撰之一篇关于章氏的文可供参考。[137]


在近代思想史之研究上,勒文森(J. Levenson)所著之 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是一集重要性及争性于一身之[138] 在康有之研究上,最著名者,是所著之 A Modern China and a New World [139] 多学者亦皆曾以梁启超与早期二十世思想史为题撰有文,其中文更已有中世。[140]

张灏所著之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Crisis ,系以康有嗣同、章炳麟及刘培四位知分子在二十世初期之生活与思想为题专论[141] 墨子刻(T. Metzger)所著之 Escape from Predicament,至今仍为论述中国政治文化史不可多得之作,而且在将如殷海光、牟宗三、唐君毅及毛泽东等近代知分子列入宋代以降中国知分子传统尝试上,该书亦堪称成功之作。

最后,L. Jensen 最近所著的 Manufacturing Confucianism ,是以「儒」此概念与儒家传统在不同代意涵之演变为讨论焦点。[142] 该书第一部分系以早期来的耶会神父如何诠释儒家传统为,第二部分章炳麟与胡适如何诠释儒家传统,以便自己心中之社会政治理想提供基[143]



结语

之,于中国诠释传统与中国思想史而言,英美学界近十多年最著的研究趋势在其数量方面与范方面突象。此外,些新的研究,采用了比之前更严谨、具批判精神之研究途径,以勾勒出更完整、详细且融的思想史像。

本文主要目的在于介大量英美学界于中国思想传统之研究,以供中文学界参考。由于所强调的是参考数据之完整性,所以无法具体的研究趋势深入的分析与批,于是本文之讨论难化。尽管如此,仍希望能帮助国内学者中国思想史之相关英文研究有一步的认识

于希腊思想史般较为成熟的研究域,英美学界于中国思想史之研究仍于成期。然近几十年来已有些微之成就,然而在很多方面——如古代哲人思想内容、不同学派的关系、不同年代思想脉预设的基本信念等等课题——仍需要更深入、更完整之探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