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水曜日

转载 陈君静: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20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逐去“整体研究”的学形式,掀 起了地方史研究的浪潮。尽管一学术转向尚存在多缺陷,但它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 时间和空,不仅为中国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并在方法来了新。




The scholar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changed the view of the whole h istory to study local history of China since 70s and made great successes,th ough the studies show some defects.The studes not only create a new fields o f historical study and add new contents of research history,but also bring a bout new methods to study history.




【关 】近三十年来/美国/中国地方史/研究/Local history of China/the United States





美国中国史学界“把中国广大国土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来成为风气。”①然而,2 070年代后,美国研究中国史的学者——是年的一代,逐将研究的焦点从 去的“整体研究”到地方史的研究上。些学者在中国地方史的研究中,逐淡化 去中国史研究中烈的策性色彩,与正清一代刻意照中西碰撞下的宏大事件的 叙事传统不同,形成了与传统的“整体研究”有着很大差异的学术趋向。本文试图对这 一学术趋向作一要的回总结





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1





()





第二次世界大后,美国首次扮演了世界性的角色,中国史研究与其它国史和地区 史研究一,作其霸战战略的一个重要成部分,具有明的“官方史”特征。域里,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当最重要的一个学人物。由于当 美国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多学者,或是他的学生,或是受其学思想的影响,使得美 国的中国史研究在很一段期内基本上是依照他的“冲—反”的模式来行的。 国家范的政治史、外交史、制度史,以及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研究,成中国史研究 的主要形式。在些著述中正清的《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芮玛丽(Mary C.Wright)的《中国守旧派的最后一次反抗》(The Last Stand of Chin a’s Conserva tism:The Tung-chih Restoration,1862—1874)、列文森的(Joseph R. Levenson)《梁启超和近代中国的思想》(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的《中国的早期工化:盛宣怀与官督商( 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Sheng Hsuanhuai and Mandarin Enterprise)、 史(Benjamin Schwartz)的《追求富复与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在当都非常有影响。





但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特是在“越南争”期,美国学者开始中国史研究向,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们认为去的研究度地关注了重大的政 治、事和外交事件;它把中国的之于西方的“冲”,忽了中国内部的差异种反思和批判的果是使中国史研究逐走出从前简单地将中国视为单整体研究区,引了将中国史研究在空上加以分解的“地方史”研究浪潮。





一浪潮中,具有志性意的是孔(Philip A.Kuhn)1970年出版的《中帝 国晚期叛乱及其人》(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该书 虽说以全国,但研究的空却是有限的。它集中考察了南与中地区的社会层组织,并且运用大批地方志的材料与回忆录来分析团练组织和地方社会的关系。①





出版后的五、六年,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出了重大的转变,研究的焦点逐 国家范向下。最先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省一次上。如:楼(Edward J.M. Rhoads)的《中国的共和革命:18951913的广省》(China’s Republican Revo lution:The Case of Kwangtung,1895—1913)(Robert A.Kapp)的《四川与共和 中国:地方军阀与中央政府,1911—1938(Szechwa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Pro vincial Militarism and Central Power,1911—1938)、舍登(Donald Sutton)的《地 方军阀与共和中国:云南1905—1925年》(Provincial Militarism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The Yunnan Army 1905—1925)和周(J.W.Esherick)的《中国的改良和 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南湖北》(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The 1911 Revolutio n in Hunan and Hubei)





差不多在,以省以下考察范的研究也出了。较为重要的有:( Hilary J.Beattie)的《中国的土地与氏族:明清两代安徽省桐城的一个研究》(Land and Lineage in China:A Study of T’ung-ch’eng County,Anhwei,in the Ming an d Ch’ing Dynasties)、包德威(David Buck)的《中国城市迁:1890—1949年山东济 南的政治和展》(Urban Change in China,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Sh antung,1890—1949),以及波拉切克(James Polachek)关于同治州和威廉(Wil liam T.Rowe)关于口社会与经济变化的研究等。





强调指出的是,在美国中国史研究的程中,施(G.William Skinner)是 一位最重要的学人物。施雅的献在于突破了地方史研究主要囿于行政区域空 的局限,提出了以市场为的区域研究的理。他于1977年主出版的《中帝国晚 期的城市》(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是自7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史研究由 合性研究向地方性研究程中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著可是地方史研究潮流的 一种反映,所涉内容大部分是某一城市的个案研究。如:F.W.牟复礼(Fritz Mote)关于 14后半期南京城的史和斯波(Shiba Yoshinobu)宁波及其腹地的探。然 而,本最重要的部分则为雅的五篇文。文与他的其它一些著作一个 整体,可以称之中国史研究在美国的真正突破。





著中,施雅运用中心地学的原理行了关于中国城市史以及城市中心 的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他通过对19中国区域城市化程的详细考察,认为“由于中 国各大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构,及其在经济发程中形成的半自自足的自然经济 ,没有哪两个区域的城市体系是想象的。”②因此他在力确定十九世中国城市化程 度的同,引了区域研究方法,并在大经济区域的意上,将19中国划分 9个区域,提倡行打破省份界限的不同区域的研究。在施雅看来,中国史的是一个由网接的地方史和区域史所次概念。它的作用范在人 相互关系的空形式之中”,史学家在分析某些微观进时应当把微考察和宏视结合起来,将局部地方史与大型区域史系起来,而且“只有在一个富有意的整 体中加以详细阐述,才能揭示出地方史学者研究成果的真正意。”③





参拙作《孔力和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史学理研究》1999年第2期。
②施雅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68
③同上,第22


----------------------------------------





之,施中国各期的城市,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城市展和地方场结构所做的大量、致、开生面的研究,使美国的中国史学者提高了在研究经济 社会史的空感,注意到了地理条件和空关系。





受施雅跨行政区域研究方法的影响,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出了跨行政区域多点 研究的新形式。如:黄宗智(P.Chung-chih Huang)的《江三角洲小家族与(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 跨越清代史和近代史鸿沟,对长江三角洲600向考察;杜(Prasen jit Duara)、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和黄宗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华村的社会和 文化行了专门的研究。而周瑞在《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Boxe r Uprising)则围绕有关的几个重要区域行了集中考察。他认为具有广泛的世界性意,但是它底是一次地区性的运,而且“一个省 份本身地区差异都很大,很作出有什么实际的概括”,因此他把“大部分精力都 投在描述山省内各个地区的特征上面。”①同(R.Keith Schoppa)沈定 一的研究主要也是围绕几个明具有政治意所展开讨论。他认为研究予以更多的关注”,作大都市的上海、省会的杭州和村的山衙前,沈定 一在三个活动场所其“整个身份序列的构和含是随着区域背景的差化的。 ”②





()





美国中国史研究域加地方史研究的向,不60年代后期与70年代初期反中的反帝与自我批判向作出的回,而且也是60年代以来美国整个史学界内部 的化作出的。在里,年学派的影响尤至深。





60年代中后期起,年学派通学者交等方式大渗透到美国各大学史系。年 学派强调社会是彼此独立和多元的点,主体史的指下深入研究某些 特定地区的体史,认为地区史“作为总体史研究的基板,关注的是整个人 体的史,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体的史面貌。”③在种思想的影响下,70年代美国 史学界起了“重新发现美国史的复性”,“重新察觉历力的多性”浪潮。中国史研究的地方史化向即是一史学潮流的一种反映。


----------------------------------------


①周瑞著:《的起源》,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4
②肖邦著:《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奇》,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第249
③吉伯特莱:《当代史学研究》,台湾明文1982年,第285
Michael Kammen,ed.,The Paset Before Us:Contemporary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P.20.


----------------------------------------





首先,社会史和文化史成中国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史家了深入而具体地重新考察中国史,小了研究位, 开始从事地方史的“个案”研究。在地方史研究中,他的重点又放在社会史和文化史 的研究上,从而拓了以往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研究三分天下的治史格局,使社会 史和文化史成研究的双翼。





这类研究中,魏斐德(Frederic Jr.Wakeman)、戈德曼(Brvna Goldman)、艾(Be njamin A.Elman)、杜奇等人的著述都很有代表性。魏斐德的《大口的陌生人》(St rangers at the Gate: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1839—1861)是一部以中英 关系主要象,以广东为主要地区,以1839—1861为讨论时间界限,以中国南方社 会主体而写成的著作。戈德曼在其新著《家、城市和民族:上海的地区网和 身份》(Native Place,City,and Nation: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 ghai1853—1937)中探索了会与大众社区生活的密关系,并提出上海作一个移 民城市建立的多供奉移民崇拜的神祗和先的会,成了社区的象征性中心,市 民的日常生活生了重要影响。其它如杜奇、斐宜理、黄宗智、周瑞等学者都从自 己考察的空着手,地方的社会和文化史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艾将思想史的研究与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合起来。他在《从理学到朴学(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试图政区和地方史的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 ,其考察的空间对象是明清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州、杭州、州、常州。曼的另一部新作,18今文学的重新崛起与常州地区的社会史的 起来行了考察。他在著作中指出,明清期的学者因个人和地域性体的差 文学或哲学宗旨不同,或承关系的区而被界定家学。常州今文学即是种家族理念的体,它的衍“仰于特定社会、政治境中的宗族纽带”,因此,研究 常州的今文学派必“探清代今文学形成程中学、宗族、帝国正 者互程。”①





其次,普通民众成研究的主要象。





受新史学和年学派的影响,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在关注地方次的同,研究象也“下化”、“大众化”,大量的“不入流”的无知沉默的民众成史著的主角。





穆黛安(Dian H.Murray)在《南海盗》(Pirates of South China Coast1790—191 0)叙述的是关于广沿海和内河水道海盗的完整故事。斯特(David Strand) 京黄包夫的生描写出,写出了一部既是北京都市史也是民众运史的著作。 (Emily Honig)的一本关于在上海州人的(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Subei People in Shanghai,1850—1980),从剖析社会群体问题入手,试图揭示生活在上海北人被歧的原因。她的另一部著作《姐妹与陌生人:上海棉女工》(Sisters a nd Strangers: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1911—1949)反映的是大都市 女工的生活,并通过对30年代盛行包工制度的研究,探了青帮在上海市政 重的地位。部著作与赫沙特(Garl Hershatter)所著的反映天津码头工人的著作—《天津的工人》(The Workers of Tianjin1900—1949),都代表了80年代美国中国 史学界研究城市工人阶级新的研究成果。





与此同,一些学者在研究革命史也一反去以个英雄人物或党派的治史 传统,主从地方的民众运中去理解革命。周瑞在叙述辛亥革命期的湖南、湖北 的情况,就把革命看作为乡村和城市的民众运,整个运是一个分化了的士绅阶级 和新的社会体之的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的程。同,裴宜理探的是淮北 地区在近世的三次民众运(红枪军、共党革命运)。她在中提出,在 如淮北种自然境异常酷的地区,源常年不足,民的集体暴力行就构成 生存的合理策略。而共党力民的反抗精神从掠与保性循中解救出 来,改造成为对新社会秩序的明确追求。”②





其三,在研究方法上重其它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





地方史研究在选题时往往向以空而不以专业来限制研究象的范。理想的成果 一般是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作出合性研究。就需要 其他社会科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此,一些学者跨越社会科学与史学之的理论鸿 ,将其他社会科学特是人学的研究方法引史研究当中。





从方法的角度来看,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地方化”向明受到了学“民族志方法的影响,即强调历史研究通过细致入微的社会生活复因素的复原,加深 层历史的了解。施雅关于中国村的集市易、社会构的研究,其突出的成就 是将社会次和非正式组织等复情况与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勾划出的活围联 起来,并对农村的集市行了分。孔“采用了施雅集市模的分方案湖南团练结行了剖析。③其它如周瑞、杜奇和裴宜理的著述均广泛地 采用了人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特是当史学越来越多地向民文化的研究 更倚重于人学同仁的研究成果。周瑞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 近年来西方人学关于通俗文化的研究成果。”④著作放弃传统的,由组织源流入手 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式以及育它的村的文化俗、社会经济环 境、自然生以及政治背景。杜奇关于村的著作中,用近乎考古学的方式来研会、宗族、神的文化象征,并从人学的意上使用了“地界性”(territorial ity)认为一个群体的活不是由群体的功能需要(如市)所界定,而 是由一个早已存在的区域界线——如一座宇的‘神力圈’,而圈外文人可能并不信 奉该庙的神灵——所界定。”⑤


----------------------------------------


①艾曼著:《学、政治和宗族:中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人民出 版社1998年,《序》第7
Elizabeth Preey,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1845—1945.Stan 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246.
③孔力著:《中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86
④周瑞著:《的起源》,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版前言》第9
⑤杜奇著:《文化、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村》,江人民出版社199 5年,《中文版序言》第3


----------------------------------------


最后,在史料方面,方志、档案、宗和口述文献成主要的材料。


决定地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用来种研究材料的性。地方志作主要 一个行政区划的政治、经济、文化、物和社会俗方面的合性的料,由此就成 研究地方史和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


雅在研究村的市和社会,深刻地体会到方志的重要性,认为“数千部 方志为县或其他行政写的地方性的志,提供了地方市和通常有关交易程本 身的异常尽的料。”③因此,在他的著述中大量地引用了方志材料。


----------------------------------------


William Skinner,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4):3—43.


----------------------------------------





其它关于地方史的著述也无不以方志作重要的史料。杜奇在《文化、力与国家 》中引用了从1870年代到1930年代的十余种志和村志。孔力的《中帝国 晚期的叛乱及其人》所用的各种方志有近五十种。穆黛安把省府州的地方志 为观察海盗最丰富的料。她那本关于南海盗的著作将如广州、香山、德、南 海等各种府志作重要的史料加以利用,其中包括《南海志》所的朱程万传记 中的一篇完整的述海盗的文章——《己巳平寇》。穆黛安大量利用台湾、越南方面 的档案以及一些私家述,如袁永的《靖海氛》、英国印度公司广州“大班” 的日,来充“官方”料的不足。





除此之外,口述材料也成重要的史料来源。周瑞将起源的研究建立在 文献与口述材料的基上。在他所用的料中,最主要的是60年代山大学所做的 调查资料。周认为,所有些新料,包括新公开的档案和口述史,使他能 尽地团兴起地区的地方社会和民文化。另外,若孟的《中国经济 河北和山农业展,1890—1949(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 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黄宗智的《北的小农经济 社会迁》,以及杜奇的《文化、力与国家》中有关村级结构的料大量的来自 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调查材料——主要是根据1940—1942间调查编成的六卷本《中调查报告》。告主要部分是关于河北和山六村的情况,其中大部分 是当访农民的记录





()





期以来,美国学者是以“王朝周期循念来解中国的史。他们认为,中史在西方入侵前始终处在王朝循的“停滞”状中,整个社会充“惰性”,唯有等待西方猛力一,才能沿着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但是,多学者通 地方和区域史的研究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史的复性和多性,并以一种更为动态 点来探中国社会内部的化。





们认为,由于中国的区域性与地方性的异幅度很大,去把中国史的“各种 加起来,再加以平均的做法,只能使人对历现实有一个均匀、一的理解”, 因此要想中国史整体“有一个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就必须标异的内容和程度。”①若孟要求学界不要将他研究北的结论随意用于 其他地域,因中国地域广,情况复,往往西北地区出中地区的 情况仍繁荣,所以只有当其它学者研究了其他地区后,才“可以就中国经济 提出一个的理。”②种多性和差异性的研究的《中国的精英和政治 化:20初的浙江省》(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中也得到了一步表明。齐认为,即使在一个 省份之中(绍兴、宁波、杭州)精英型也是多的,他专门化、商化以及政治 上的组织化程度都有相当的差异,其最明化在于精英的居住地愈是靠近封的、 多山的陲地区,愈是具有事化性





之,地方史研究的深入美国中国史学界提供了一幅更加多化的中国史画面。 而随着多性的增加,人们对过去的某些定提出的疑也越来越多。例如,期以来 美国学者认为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之的分歧是一条“永无法弥合的鸿沟”。③但是 (Mary Rankin)、楼、周瑞等人通过对浙江、上海、广和湖南、湖北的研究 ,指出改良运与革命运往往互相交,致使两者之似乎已无法区。”④





蒂关于明清两代安徽桐城地方上社会的研究,也以往有关期中 国上社会的若干准的结论提出了挑去,美国学者一般认为,通 取得士身份必不可少的一步,而在明清两代上社会内部,上下流象已相当 繁。但蒂通研究认为这象在桐城皆不属。她指出,该县社会人物大多 数出自六大宗族,几个宗族在明朝后期已扎下根基,并在整个清朝继续统治着当地社 会。因此,确定明清期上社会地位的主要依据始是土地占有情况和宗族组织关系





地方史研究的深入也使美国一些学者突破了“王朝周期循的局限,开始致 力于中国社会内部力的探





雅在探中国史的问题时指出:中国化具有一种周期性,种周期不是王朝更替的周期,而是以城市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衰落的周期,“程中,区域内的各种源,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文化的,都在日益,被适度地配,并卓有成效地加以利用。”⑤





他的点得到了多学者的同。些学者通地方史的研究发现中国的“若干 延不断,横跨最近四个世一直伸延入民国期”,似“江下游地区的 城市化,力役折,某种区域性易的展,民众字率的提高以及伍的大, 地方管理工作的商化”,皆“推了若干行政与政治方面的化”。⑥一些学者 充分掘地方史的“本土性与内在性的化因素”的基上提出,由于经历了明清两 朝巨大的化,19初的中国“已于全面引中国社会革力量起的西方及 日本侵略的前夜。”⑦


----------------------------------------


①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1989年,第142—143
Ramon H.Myers,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 ei and Shantung,1890—1949.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P.294—29 5.
K.S.Liew,Struggle for Democracy:Sung Chiao-jen and the 1911 Chinese Revol u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159.
Edward J.M.Rhoads,China’s Republican Revolution:The Case of Kwangtung,18 95—1913.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P.273.
⑤施雅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4
Frederic Wakeman,Jr.,Introduction:The Evolution of Local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In Frederic Wakeman,Jr.and Carolyn Grant,eds.Conflict and Con 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

【关 ,1975,P.2 .
⑦艾曼著:《学、政治和宗族:中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人民出 版社1998年,第225


----------------------------------------





史学研究当努力去填补过去的空白,大史学研究的域。地方史研究的地域范 可大可小,大而至于江流域的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小而至于某、某地、某人 和某物的考探微。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地方化”向,把史研究与社会史、文化史 合起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地方民众,它改去中国史域只注重精英史、制 度史、外交史、政治史的状况;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从空上扭设问中国史的方式,特是史料范大,拓了研究野,它使史研究 饱满丰腴,富于情趣,同整体史打下了扎。因此从个意,美国 中国史学界通不断深入的地方史研究拓展了史研究的时间和空,不仅为史学研究 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在方法新。





但是,在史学研究中,宏与微,个与整体具有相性,是相相成的。一般只 能在个中存在,没有具体的个案分析,不会有一般的学成果,反之亦然。地方史研 究的缺点就在于没有一个地区能适当地代表整个中国复情况,缺乏全国性的野。 美国从事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学者是喜把研究的空分解得越来越,而忽视对全国史演进规律的探此,一些学者已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呼吁史家必“将区 域研究放入更广程——通考察特殊来折射一般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一种宏性的角”将能“展示一幅更广泛的地域性画。”①


----------------------------------------

同上,第246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