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史1 经济社会的成立 17~18世纪
速水融
序言 《日本经济史》与新经济史学
历以平
1. 1988~1990 梅村又次,新保博,速水融,西川俊作。
2. 日本数量经济史,即新经济史学臻于成熟的标志。
3. “从数量上接近”经济史。
4. 传统看法:17世纪以后德川经济本质上很黯淡,民众在苛重的税负,商业化,凶作绝收和豪农盘剥下苦苦挣扎。德川时代最后的一个半世纪,“本百姓”体制的基础削弱而使经济陷于停滞。
5. “初期停滞”指实质工资接近于生存水平的最低限度,使用的技术停留在机械化可能的最低水平,超过必要最低实质工资的生产物剩余被全部消费,没有投资可言。“低水平均衡陷阱”。直到明治时期,总所得和人均所得开始极速增长,日本挣脱了“低水平均衡陷阱”。
6. 日本近世与近代经济发展不相连续的传统偏见占主导地位。
7. 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1957《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指出,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文化上升发展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影响发展的因素即有产量和收入,也有生产条件,生活水平,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以及制度政策等。
8. 1960年代,新经济史学理论有重要影响。经济成长史学渊源于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传统,理论基础是马歇尔经济学的有机体原理和连续性原理。社会进化没有突然的变异,经济成长是合理性手段积累应用的结果。此一派的学者基于连续论的立场,将产业革命的内容模糊化,从而诱发了将产业革命的开始期上溯到比1760年更早的见解。
9. 60年代,希克斯《经济史理论》,日译,新保博。“市场经济史观”,把经济史的内容概况成市场经济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经济人”是关键。商业离不开市场。15,16世纪是市场经济扩大的时期,市场的力量渗透入农村,使农村经济商品化,出现劳动力市场。政府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经济立法逐渐完备,政府对商人的财产和契约进行保护,政府也日益把来自商业的税收当成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此前,国际经济学界对市场本质和市场的组织功能缺乏深刻认识,也未曾进行过理论分析。
10. 诺思,“制度经济史学理论”,转向纯经济问题背后的制度和组织因素的分析。他认为新古典经济理论应用于经济史学有两大缺陷,一是其目的不在于解释长期的经济变化,二是它提供的答案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制度变迁和美国经济增长》,《西方世界的兴起:新经济史》。中心命题,经济增长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其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为突出。9世纪西欧推行的三圃制与人口增长有关,是当人口增长导致劳动报酬递减时才成为一种更好的组织形式。第一次经济革命从狩猎向农业的过度,是财产共有到私有的转变。中世纪的庄园的有效规模决定了提供保护的边际成本,等于领主在边际劳动产品中所占份额的价值即税金。
11. 《日本近世制度史研究》,1968年,德川时期基本上是封建的,但由于这个词用得过滥,再评价一类著作中很少依赖这个术语。再评价重视1600年以后创建的将军大名体制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组织上的大成功,是16世纪末能够利用的有活力的制度因素——和平。锁国将日本与外界的接触缩小到最低限度,但不能得出停滞的结论。这是对外贸易渠道非但未缩小,反而拓宽了。事实上无封闭。
12. 1853年西方对日本的影响诚然重要,但这种影响之所以能发生作用,还是由于日本自身的内在变迁已经为急速的近代化作了准备。
13. 经济社会的概念《经济社会的形成》,1970年。指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所从事的基本活动是基于经济的价值观的经济性活动,在获得效用时力求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用的那种活动。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的集中体现。
14. 速水融《日本经济史上从中世到近世的转换》和《日本经济社会的展开》,提出他的经济社会论。中世末期,以畿内为中心有相当的商品和货币流通,市场在形成之中,商人活跃在各个市场周围,进行着富有生气的交易活动。土地买卖通过货币来进行,金融业者已渗入农村内部。可以说中世末期在有限的地域已发生了“经济社会化”现象。生产者追求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大利益。近世新领主制,兵农分离,城下町建设,参觐交代,强制找就了消费人口集团,给农村带来了需求冲击,形成了财务,劳务,货币在领主,商人和农民之间循环的经济。经济变量上的体现:德川250年,人口增加了3倍以上,耕地增加了约2倍,生产量增加了4倍以上。这意味着单位土地产量增大,人均生产量缓慢增长,人均耕地减少。人均生产量增大,从分配方面看农民生活水平有上升的可能。农业朝劳动密集型技术展开的方向发展。随着经济性活动日益活跃,勤劳伦理,节俭伦理也蔚然成风。日本在德川时代进入储蓄——投资——再储蓄——再投资的良性循环,为近代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奠定了基础。
15. 山村高山《对德川日本经济史的重新考察》,停滞论者往往把“分配”问题看得比“成长”问题(总产量是否增大,怎样增大)重要的多。并隐藏一个前提:商业交易是一场“零和博弈”。山村强调,德川期与明治期不存在中介而具有直线连续性。
1. 中世之开始,为镰仓幕府的成立。近代的开始认为是明治维新政府的成立。
2. 中世的中止,目前一般认为是1573年室町幕府的崩溃。近世的开始,一种看法是 丰臣完成天下统一的1590年。如果要定在江户幕府的成立,要等到1603年。
3. 1575年,信长的步3枪队,击溃了武田的骑兵队。步枪改变了战术,并且使兵农分离。
4. 德川和平,把中国和西方的影响限制到最小程度,培育了本国特有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全国网络的商品流通,统一的货币,统一的国家建构。两个世纪之后,日本在与经历了产业革命,拥有压倒优势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欧美列强遭遇时,如不能保持可以与它们相对应的状况,日本近代史也许会跟我们实际经验的迥然不同。
5. 前工业化时代,自然条件重要得多。
6. 江户时代,日本拥有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在生产和流通中得以充分利用的时代。渔肥的利用,人工植林,各种酿造业的发展。这些是“经济社会化”追求的结果,其中许多已经汇入近代工业化浪潮之中。明治日本的成功,原因之一,大概在于没有忽略以前历史的经验。
一,从中世到近世
1, 15世纪以来,庄园年贡的货币化。城下町的“城市化”。
2, 制约条件:A 货币供给缺乏。B 律令制和庄园制度虽衰败,但仍存在。律令,一切土地和人民属于国家VS 庄园,土地私有。律令政府下,庄园化以制度容许的形式进行。庄园领主采取的立场是,既然作为律令政府的高级官僚,起初便不需要以自己的力量而可以靠律令政府的力量来征收年贡,并以两者互相依存的形式来实现。
3, 社会方面使得律令政府进一步削弱,最终诞生了将政府各项权限中的军事,警察,裁判等权限把握在手的另一个政权,即幕府。
4, 日本的“中世”世界与欧洲中世纪不同,古代律令制作为国家的框架依然存在,与之相矛盾的庄园制也同时存在。
5, 本卷试图揭示处理经济史的一种基本视角。某个社会,居住其中的人们从事基本经济性活动的社会正确地称之为“经济社会”,指的是经济性活动基于经济的价值观,在获得效用时力求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效用的那种活动。人是持有多元价值观的主体,经济价值不过是其中之一。
6, 阐明这种“经济社会”是何时和怎么样成立的正是经济史的一个重要课题。
7, 经济性行动决不是现代人活动的全部内容。
8, 经济社会化——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利益增大——生产技术改善——竞争引入——胜者与败者出现——社会救济手段的需要。
9, 经济社会化还动摇了传统社会,人人都可以寻求享受更高物质文明,提高生活水平的途径。
10, 权力集中的社会——权力分散的社会,政治与经济分离的社会。
11, “锁国时代”的贸易不止长崎一个出入口,而且无论数量还是品质都不可轻视。银和铜的矿产出口。但随着贵金属资源的枯竭,17世纪减弱了。
12,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与中国向西延伸的丝绸之路相映成趣,有一条向东延伸的丝绸支路,或叫“银之路”。
德川日本比较史的探讨
1, 古代中国“郡县”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地域,相对于此,边境地区则任由当地的豪族支配,“封建”一词即来源于此。
2, 将此词用于日本历史的是赖山阳,将镰仓幕府的成立看作是日本进入封建之世。
3, 笔者认为,日本史上近似欧洲封建制的时代不如说是战国。相比之下,江户时代在以下几点上都保持者不同于欧洲封建社会的局面。无论是大名还是家臣,其领地不过是当时就有的土地,居住在特定的土地上,并非对其土地拥有牢固的领主权。当时的有识之士共识:大名不过是“暂时的国王。”
4, 石高制是将德川日本的领主制与欧洲封建制区分开来的关键。
5, 太阁检地并不意味着创造出像以往所说的那种欧洲史意义上的封建制或农奴制。由于石高制,大名和家臣的领地成了可以用石高这种“量”来表现的领域,而不是不变的特定的领域。正因为如此,维新之际,领主权没有受到什么抵抗便折算成了公债形式,而欧洲封建领主权的废止作为社会革命留了很多血。
6, 德川日本形成了在制度上不得不以一定程度的货币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结构。年贡的一部分用货币交纳,进而米纳年贡大半也要换成钱。“以米为支付物的经济”是不应该按字面意义来理解的。
7, 总之,德川日本经历了历史上空前的都市化,在制度上拥有了巨大的消费人口集团。这一点必然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8, 以江户时代为限,日本在几点上与欧洲相似,共同点在于,都借助于市场经济的原理在旧世界中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工业化。
9, 江户,政治支配与经济活动的分离。
10, 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应双向考虑。博塞鲁普所说的人口增长乃是经济发展源泉的命题,并非适用一切场合。实际应用时必须附加上增长率适度,人口密度不过高这些限制性条件。相反的例子,中国工业化前人口增长在3个世纪期间达到4倍。
11, 激烈的长时间劳动,使“勤劳”伦理化,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伦理。
12, 幕末维新时期,日本成年男子有百分之四十受过一些教育。多尔《江户时代的教育》,松居弘道,岩波书店,1970年,P235。
13, 武士只能出售年贡米,得不到进行其他经济活动的机会。在伦理上武士是不能从事经济活动,无论哪一级武士实行,都将像田沼意次和调所广乡那样受到弹劾而绝对不会被认可。
14, 德川日本拥有权力的支配者,在经济上,不得以财富形式来把持经济力。
15, 江户领主所收取的年贡,具有私人地租(供领主私人消费)和租税(行政费用)的二重性。
16, 石高制是一种以土地的生产率在长期内为一定作为前提而形成的制度。实际上,由于增加耕地利用频度,投入肥料,深耕和增加劳动集约程度,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量在全国各地都有相当大的提高。
17, 这种制度下,只要不实行丈量土地,基础石高一定,相乘的年贡率也一定,年贡量也一定。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幕府设立的这种束缚自己的制度而诸藩也加以采用呢?结果,生产增加的部分首先归自己所得,生产量的增大,或生产率的提高。——另外,产生了农业投资家,这个阶层意味着发展市场经济所需要的主体。
18, 农民暴动,许多场合下,其原因不是征收年贡本身,而是侵犯了既得权益的增征或者征收了新的年贡。
19, 德川日本社会的概况,将欧洲的封建制与德川日本的“幕藩制”二者都包摄在内的表现形式。
20, 近世前期耕地与人口爆炸性增加,总产出量也增大这种外延性的经济增长,在17,18世纪之交达到了饱和点。从17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初,全国人口没有增加,耕地的开拓也显著放慢。是否可以说“停滞了”?
21, 18世纪是与17世纪人口和耕地都增加的外延性经济发展迥异的所谓内涵性经济增长。现有土地和家族劳动得到更有效率的使用。
22, 影响人口变动的一个变量是都市化。“对都市化人口的负反馈”现象也出见于前工业化社会的欧洲。Why?都市人口男多于女。人口密度高,卫生,灾害等。农村吸引来的打工者,回到乡村结婚时间延迟。
23, 要么年轻结婚有许多孩子,要么牺牲这些而获得高所得和就业机会,这是一种选择行为。
德川经济的制度性框架。
1. 人们将这样形成的德川经济看作近现代日本经济的出发点重新加以评估已开始很久了。其主要观点:并不是是重新认识资本积累和生产技术等为工业化目标直接作准备的那些经济条件,而是去探寻通过家族与经营问题表现集团意向的经营结构和经济刺激等,早在欧美经济制度和技术引进之前已对日本工业化作出贡献的社会和文化结构上的连续性。
2. 这种情况若与17世纪前半叶同样与西洋文化断绝接触而落后于西洋进步的中国近代化对比,德川社会的特殊性就更引人注目。例如,尽管士农工商这种身份制仍存在,但武士与农工商在财富分配上的差距小,注重业绩的价值观得以提倡。之所以如此,可以说是因为幕府政权的性质而不是专制帝国的家产官僚制,而基本上是建立在权力分散的割据制度上,町人凭借商业的高度发达,即有财富又有实质上的权势。另外,也没有中国氏族共同体那样受强有力的传统左右的机构。富永健一《社会结构》,《经济学大辞典》,东洋经济新报社,1980年。
3. 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诺思的“制度”概念是出于以下的理由,所谓“制度”一般指的是法律和规则所规定的东西,但要作功能更广泛的解释,即包含体制,社会习惯及习俗等文化体系在内,越是回溯到前近代社会,经济的运营越是被包含在与政治,宗教,社会等涉及人类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或与它们有密切的关联。
4. 德川社会,幕藩制社会,石高社会,领主权力凌驾于工商农民之上,经济有自然经济的性质。但是以与中世末期的发展相伴的货币经济作为支柱,并拥有可以行程近代经济发展基础的经济制度结构。
5. 德川和平——制度稳定。商业的发达,货币经济进展的基础。
6. 幕府体制有封建制的性质。但兵农分离与石高制特殊意义。兵农分离A,在地领主脱离生产过程。B 新的身份制度秩序形成,士农工商。武士,商工业者定居都市,都市与农村在地域上分离——分工关系。
7. 幕府对诸大名的绝对优势,为何没有建立比“集权性封建国家”更强有力的绝对王权呢?一种解释,本来封建制有两方而契约的性质,保护-效忠。与此不同,日本的幕府制以单方面的主从关系为主轴,即幕府对大名赋课单方面的,过重的军役,大名则委诸家臣家族交付,在某种意义上说大名领也包含家臣的采邑,但最终的领有权归属将军,实质上国家权力确立于这个时期,幕府权力具有王权的性质。但依然没有说明为什么幕府没有使诸大名官僚化。
8. 尾藤正英,德川社会成立时期的组织原理,即“役”体系乃是有效的原因。《德川时代的社会与政治思想的特质》《思想》685号,1981年7月。
9. 尾藤正英,与富永健一的社会结构论吻合。富永,经济行动不能舍弃社会结构的诸因素这一理论化的立场,来把握诸经济主体都是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的制约下完成一定的任务的。相互关联的多种任务整合时“制度”便成立了。在某种意义上说,制度可以定义为“任务统一体的复合”。
10. 杜凯海姆的表现:制度似乎可以定义为约束每个人的意志和独立的每个人在客观上确立的行为方式。
11. 尾藤的“役”体系,确实就是富永所说的任务期待的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