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读过的书,副标题是“东亚价值再评价”。作者为杜维明和周勤,1999年由香港牛津出版(OXFORD Press )。周勤何许人也,因手头上无书,无法查阅,好像是杜的学生和合作者。
一、关于儒家分期的分歧
“新儒家”提出了“儒学三期”的概念。牟宗三说:“第一期之形态,孔孟荀为典型之铸造时期”;“第二期形态则为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性时期”;现代新儒学为第三期,“此第三期,经过第二期之反显,将有类于第一期之形态”。(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学学案》,下,第42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杜对第三期儒学也就是新儒学的定位,是否与牟相同,尚待考证。牟的观点,将宋明儒学视为孔孟荀儒学的发展和扩充。这一点和日本的近世儒学家极为不同。
伊藤仁斋的《语孟字义》和东崖的《古今学辨》,都将“原始儒学”与“宋明儒学”对立起来。为了寻求真正的儒家学说,使用文字考据的方法,开创了所谓的“古义学”。藤原常雅撰《绍述先生行状》(東涯『紹述先生文集』)里介绍了伊藤父子理解的儒学思想史:父子两人以治与道的结合和分离为线索,把握儒学的历史发展沿革。
A.周公以前~礼記及制度整備・治道一致時代。
B.周公以後~道学祖述・道学伝播時代。
C.周衰退、秦焚書坑儒~礼学衰亡の時代。
D.漢代、治道分離(儒学成为专家之学)、五経思想横行。
E.六朝、仏教、老荘思想横行。
F.宋代、細微抽象の思弁、空理、空論。
二、宋初年儒学衰败
书中记述了北宋初年儒学研究不振的情形。北宋初年“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 之后赖两宋学者努力,儒学复兴,延续至近代,并将影响力扩展至整个东亚地区。
引文出自 南宋人陈善的《扪虱新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考论经史诗文,兼及杂事,别类分门,颇为冗琐,诗论尤多舛驳,大旨以佛氏为正道,以王安石为宗主。”
原文是:“王荆公尝问张文定,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亚圣,后绝无人何也? 文定言: ‘虽无,又有过于孔者。’公问是谁?文定言: ‘江南马大师、汾阳无业禅师、雪 峰、岩头、丹霞、云门是也。儒门淡薄, 收拾不住,皆归释氏 耳。’荆公叹服。”
对于儒学的衰落和佛教的兴盛,朱熹也有类似的表述:达磨未到中国之前,如远,肇法师之类,只是谈庄老,后来亦庄老助禅,达磨入来,遂被他一切扫除,不立文字,直造人心,人材聪明遂被他诱得收去云云。道出其间真相也。(卷126,P.3025)
三、国外汉学的状况
国外汉学的研究“深入细致,专业性很强,且十分冷僻”,“汉学家,热爱中国文化,同时也是出于一种奇特而冷僻的知性追求”。研究期刊有: 荷兰,法国汉学界合编《通报》(Toung Pao)。《哈佛亚洲研究》(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亚洲学报》(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历史语言学集刊》。《汉学研究》。《东方学报》。《东洋文化》。
这种“唯知研究”情况在二战后有所改观,传统的“知性研究”转为“敌情研究”。“美国的新的汉学研究,实为反汉学研究,始于二战中的“敌情研究”。起初是为了训练从语言入手破译密码,军事方面的人才。” 大部分在西方接受学术训练的中国学研究者,强化了西方中心主义。
四、儒学如何复兴
本书取名为“再评价”,显示为儒学“正名”的姿态。这也符合杜维明作为新儒家的基本立场。一般来说,新儒家提倡的“儒学复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再调整”,“西方中心主义的突破”等等。
杜认为破除“西方中心主义”,也就是西方普世化的价值需要两个条件:
1,“其本土的或“在地”的经验要有全球的视野 ,而不是一种隔绝的本土经验。”
2,对西方理论模式普世化的前提提出挑战。
换言之,儒学需要作为一种新的普世价值被建立起来,并且与旧的、西方的普世价值相对抗乃至取代它。不过,现存西方价值观如是普世价值,又有何种不足,何种缺陷?如无不足何谈对抗?我想,大多情况下,结果可能仅仅是相对主义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另一方面,因为“理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以找到很多反证”。存在镜子或者参照物,更有利于各自学说的完善和发展。
现在很多拥有国外学习、研究背景的学者,通过借用西方学术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研究中国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大多时候做的是一种与西方主流学术界的“对话”工作。因为,福柯曾使用一个“中国百科全书”比喻,描述横亘于中西文化之间的深壑,“中国文化中所有的范畴,方法,结构等与西方都背道而驰,如时空的错乱以及很多在西方人看来是不成套的东西的混合交错。”这些学者,使用西方人能够理解的观点和概念,将中国的文化状况介绍给他们。这些的话,很多时候只是进一步加强了西方的学术霸权。
杜提倡的是一种合作和渗透的态度。“在一切所谓普世化价值中切入中国层面,以重构其内涵。”
五、儒学的近代命运和新课题
“五四时期的任务:如何将西方的普遍化把东方的特殊性打破,使东方走向普遍化即现代化。这种倾向直到现在还是主流。” 普世化的价值确实是西方的价值,如科学,民主,自由,理性,个体性,法律等。我们所要作的,不仅仅是如何将这些价值在中华大地上播种,开花,结果。还需要“在一切所谓普世化价值中切入中国层面,以重构其内涵。”
六、西方文明的局限
自由和平等的矛盾。如“分配的公正”(distributive justice)成为普遍关切的课题。
自由之不可限制?
七、儒学可能的贡献“现代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人的价值不是预设的,要靠人的选择。
儒家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有深刻的意义的,现实的人和自然天道的关系就是人存在的理由,它传递了某种关于人的本质的信息。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现在,处理人对自然及天道的关系中无法平衡,导致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为了知识和权力出卖灵魂的后果。
八、传统之儒学批判
1,黑格尔,韦伯式的否定性分判。从西方理性主义出发否定儒家传统中有任何超越当下的反省精神。
2,霍尔(David Hall),安乐哲(Roger Ames)所代表的肯定性消解。以文化多元主义为基调肯定儒家思想中的情境性,习俗性,在文化和社会网络中根据周遭世界的“此在性”确定行为规范或道德准则,从而消解了其核心价值。
二者都否定了儒家的思想内核。
3,尼维里(Robert Neville) 《规范性文化》(Normative Cultures),重新强调传统中的礼的分量,强调荀学。
4,李泽厚,郑家栋,《新儒家论衡》,突出荀学,重视外王。吕祖谦,陈亮,叶适,颜元所代表的经世之学的儒家谱系。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