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學説
1. 实证主义制度将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古往今来的利己主义倾向将被利他主义和“为别人而生”的指导思想所取代。个人将充满对同伴的爱,将尊崇实证主义的灵魂工程师。晚年的孔德,把自己不仅看作是一个社会科学家,而且首先是一个新宗教的先知和创始人。
2. 孔德,杰出人物统治论。
3. 以新建的精神权利为基础的统一的社会秩序。
4. 孔德纪念他的“天使”,《实证政治体系》,感情高于理性,感情高于智慧,女性的温情对长期受到冷酷的男性理智统治的人类所具有的医治力量。
5. 署名:宇宙教创始人,人道宗教的大祭司。
6. 孔德,年轻时,热情的共和主义者,提倡公民自由权——鼓吹服从的美德和秩序的必要,“秩序”“进步”——最后几年,秩序的分量更重,对秩序的渴望,倒向旧制度首领。
7. 传统主义者,一个社会加入不是由道德的一致性结合起来的,必然会崩溃为彼此互无联系的个人的一团散沙。一个社会假如没有合法权威的牢固支撑,没有等级制度,就是不能发展不能活动的巨大怪物。社会要么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么什么也不是。
8. 卢梭,“每一事物从万物创造者的手中出现时都是善的,到了人的手上,每一事物都腐化堕落了。”博纳尔则断言社会是优越的。社会创造了人,使人成为人。“我们本性是恶的,通过社会成为善的。野蛮人不是人,甚至不是童年的人,他只是个堕落的人。”
9. 传统主义者认为,启蒙运动的基本错误就在于把社会看作服务于人的目的。
10. 传统主义提出,社会群体这一概念,反对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观。大革命毁坏了那些给人安全感的群体,那些群体保护着个人,把个人的追求纳入总体结构之中。
11. 博纳尔 de Bonald。
12. 传统主义心目中好的社会是多元社会,社会有好多权力构造。
13. 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力,群体优先于个人,这些传统主义的主张在孔德心中引起共鸣。孔德不能接受的是传统主义者的倒退观点,理想的社会不在中世纪。
14. 孔德赞美斯密的分工的观点,但不赞成,市场的自动调节,自由放任主义。
15. 暴发户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他们可怕的贪婪似乎没有像过去的统治阶级那样被感恩所抑制。他们大多出身低微,既没什么家庭背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全靠个人奋斗干出一番事业。
16. 当他明白自己永远不会得到所盼望的职位时,他决定扮演预言家。预言家是孤独的人,可能有门徒,但没有平等的伴侣。
17. 教程和早期著作是写给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看的,文笔干涩,沉闷,有条不紊,而新的风格则丰富多彩,感情洋溢,不够严密。他的早期著作类似笛卡尔的体系,像个精心照管的花园,而现在的著作看上去却像一片原始森林。
卡尔 马克思
1. 1818---1883
2. 斗争学说?社会包含对立力量的运动平衡,对立力量的冲突和斗争导致社会变革。---革命的精神?
3. 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冲突是历史进步的核心。
4. 努力满足基本需求和次要需求---参与敌对的联合---社会分工---敌对阶级的形成。
5. 相对主义的历史学者---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和所有思想体系,是具体根植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强调历史的具体性。
6. 孔德和黑格尔认为,人类的进化主要来源于观念或人类精神的进化。马克思的思想与之形成尖锐对立。他把人类物质条件的进化以及人类为生存而结合的不同方式作为他的出发点。
7. 马克思认为,外在的社会力量,如地理或气候,不能解释社会制度的变革,因为它们在重大历史转变过程中仍保持相对的稳定。 观念的产生和被接受,取决于某种非观念的东西。观念不是原动力,而是支持人类相互关系的物质利益之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8. 马克思强调人类阶级行为的客观决定作用,但他在把社会和阶级具体化时,并没有贬低个人的作用。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其为人。
9. 每一种社会秩序的标志,都是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即用适当的技术和技能驾驭自然力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10. 阶级斗争,阶级利益和随之而来的力量对抗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决定因素。
11. 马克思断言,只要存在适当条件,工人阶级注定会发展阶级意识,他还由此争辩说,资产阶级由于资本家之间固有的竞争关系,不能发展出对自己的集体利益的总体意识。
12. 异化,人类历史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人类日益异化的历史。异化的含义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
13. 青年马克思曾问到:在什么条件下,人类把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投射到脱离了他们控制的对象上?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