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6日月曜日

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


哲学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意义不断发生变化,准确地说,变得越来越狭窄。经过康德哲学的革命性转变之后,哲学已经放弃了自命的宏伟任务,即从科学的洞察中提供宇宙观与人生观的理论基础,而只限于理性对于自身活动的批判了。但这同时也为哲学提供了一个更加基本更加困难的任务,而且没有哪一种哲学能够回避这个任务。

文德尔班提出对哲学以及哲学史的一般看法:“哲学力图把人类理性呈现其活动的必需形式和原则自觉地表现出来,力图把这些形式和原则从原始的知觉、感情和冲动的形式转化为概念的形式。第一种哲学,向着某一方向,以某一种方式,在或大或小的广阔的领域里,力图将世界上和生活中直接表现出来的材料用概念明确表达出来……哲学史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欧洲人用科学的概念具体地表现了他们对于宇宙的观点和对人生的判断。”(上卷,18页)简单地说,哲学史就是问题与概念的历史

zz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二十六辑

[标题]历史演变的模式:中国的国家与社会(1839-1949)
[作者]魏斐德  崔志海译
[提要]我将要探讨的四种模式是:19世纪地方主义在东方专制主义条件下的发展及其向现代军间主义的演变;同治时期儒学统治地位的恢复及其在国民党时期的再次出现;从晚清到20 世纪50 年代初地方精英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在这整个时期里国家权力对社会进程的渗透的不断加强。这四种模式与中国社会控制制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可通过20 世纪警察部队的形成得到验证。

[标题]史景迁著《近代中国探索》
[作者]斯蒂芬. B. 波尔特  杜继东译
[提要]本书的确是一部很好的近代中国史纲,我们应该对之进行长期的研读。"近代中国"以何时为起始?关于这一点,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始于1850 年,当时西方帝国主义迫使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历程;二是认为始于17世纪中叶,当时最后一个传统王朝开始了由盛到衰的周期性循环,西欧人和俄国人对中国边界的统一构成严重的威胁。史景迁对近代国家所下的定义是"既完整又有接受力,对自身的独立性非常确信,同时又能同其他国家平等参与新市场的拓展、新技术和新思想的运用。"

[标题]迈克尔. Y. L.卢克著《中国布尔什维主义的起源:形成中的一种意识形态(1920-1928) 》
[作者]格雷戈尔·本顿  杜继东译
[提要]在研究中国共产主义的早期历史时,我们应该注重它是从莫斯科传过来的,还是它在北京和上海被接受的。换一种说法,即共产党怎么是这个样子,怎么会中国化?在德里克、沙培德和其他人使我们注意到其内在根源之前,许多人都认为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是舶来品,是共产国际带给中国的。


[标题]叶文心著《中华民国的文化与政治(1919一1937)》
[作者]阿里夫·德里克  杜继东译
[提要]本书对日益增多的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著作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贡献。我认为,这是把中国近代史上的高等教育问题作为综合性的社会和知识分子问题进行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有别于深入研究单个问题的著作)。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历史学家们承认知识分子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重大作用,但他们基本上忽视了知识分子活动中的这一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问题上,本书是一个重要的开端。本书的研究细致入微、精辟入里,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有深刻的见解,可读性很强。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二十五辑

[标题]康有为与吴佩孚
[作者]竹内弘行  翁敏华译  马洪林校
[提要]本世纪20 年代的中国,可以说是摸索和实现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道路而充满斗争的时代。其结果是,南方的北伐军由国共合作到反共政变,最后于1928年实现了基本统一。这期间,不用说,历史发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而这些可能性导致的结局在历史上并没有出现,因此往往被人们看作是无价值的东西,是没有给历史研究带来丰富成果的过眼烟云。研究历史不能以"胜者王侯败者寇"来论断,应当承认失败者的智慧,以求得学问的客观性。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二十四辑

[标题]帝国主义与中国农民:义和团起事的背景——评周锡瑞著《义和团起事之源流》
[作者]刘广京  宋锦洲译 陈德元校
[提要]1900 年6 月21 日,由慈蓓太后执政的清政府对在北京驻有外交代表的所有大国,其中包括主要的欧洲大国和美国宣战。清廷显然想依靠义和团。义和团的成员大多是青年农民,他们笃信神灵附体和"刀枪不入"。他们于6 月21 日前10天涌入京城。北京市非常恐慌,特别是义和团民无故纵火、封闭城南的大货楼和钱庄之后。

[标题]美国辛亥革命研究简介(1979——1992)
[作者]樊书华
[提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之一,是中外学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课题。美国对辛亥革命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近10 年却取得了丰硕成果。从1979 至1992 年,美国学者发表了许多有关辛亥革命的论著,这些论著涉及面非常广泛,不仅探讨了辛亥革命的起捕、性质和作用,而且论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以及传教士在这一时期所起的作用。现将笔者所见的近10 年来美国发表的有关辛亥革命的著作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二十二辑
[标题]陈独秀与"二次革命论"的形成
[作者]江田宪治  张晓峰译
[提要]陈独秀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和1927 年以前的党的主要领导者。已有的研究对陈独秀在这一时期的活动给予了较低的评价,而且认为他应对国民革命的失败承担主要责任。在对陈独秀的批判中,作为其错误的理论,根源而被指出的是“二次革命论”,即中国革命首先是进行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然后经过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在无产阶级成长壮大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标题]何震与中国无政府女权主义
[作者]沙培德  马小泉 张家钟译
[提要]辛亥革命前数年间,中国无政府主义者通过刊行小型学生杂志对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将女权主义与其所倡导的完全的社会革命联系起来,认为中国妇女受压迫的根源,在于近代的阶级分化、经济剥削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们还探讨了男女平权、个人权力和政治自由之间的关系。何震更强调女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区别,指出"女子的解放"并非是"为了民族起见",而是出于道义上的需要。


[标题]追求近代民族主义:章炳麟与革命中国(1869—1936)
[作者]曾学白编译
[提要]《追求近代民族主义:章炳麟与革命中国(1869-1936) 》是西方第一部研究章炳麟的英文专著,作者参阅了大量中外文著作,其中章炳麟的著作有160 余篇,其他中外著作达4 百余种。该书也是最先对章炳麟的政治态度及革命思想的哲学根源进行清晰的分析和力图作出公允的评论的论著之一。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十八辑

[标题] 论辛亥革命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久保田文次  张哲译
[提要]今天,普遍认为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变革的基本课题是废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废除专制君主权力,这个变革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众听周知,19世纪末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统治,中国的民主主义、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处于被压制状态。


[标题] 同治末年清朝洋务派的日本论——以李鸿幸约中心
[作者]佐佐木扬  周泮池译  白子明校
[提要]笔者在拙稿《论问治年间清朝官吏的日本观》中曾探讨自同治初年至1871年〈同治10 年〉缔结日清修好条规时期清朝官吏的日本论。本稿作为它的续编,则论述至同治末年,即1875 年初洋务派官僚的日本论。

[标题]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
[作者]l.J.洪  蒋光明  冯治 张士义校
[提要]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研究应从介绍西学开始。中国人素在"吾闻用豆变夷者,未闻变于夷其也"的传统观念。只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到西方国家的一系列军事打击之后,中国人才认识到,他们正面临着强敌的挑战和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具有爱国思想的中国士绅对此所作出的最初反应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标题] 中国革命:共产国际的讨论
[作者]A·H·卡尔图诺娃  李金秋译
[提要]1925-1927年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这场民族革命,是东方解放运动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共产国际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方针的革命。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最初一些文件,就已向中国共产党和孙逸仙领导的国民党提出了关于两党合作和建主反帝统一战线的理试。后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在致中共领导和国民党的领导人物的信函与文件中又种共产国际的总路线作了具体的说明。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十四辑
[标题]新文化运动回顾——新文化思潮中的无政府主义及其社会革命现
[作者]阿里夫·德里克著  刘勇译 何祚康 韩红校
[提要]1919年5月4日刚过午,来自北京8 所大学的3000 名学生在天安门广场集会示威,抗议凡尔赛和会在山东问题上作出有利于日本的诀寇。学生们原打算到北京使馆区继续示威,但为守卫使馆的巡捕所阻。他们便改向曹汝霖公馆行进,该外交官因亲日而激起了爱国学生的愤怒。守卫曹宅的军警关闭了森严的木门,把学生暂时挡在外边。突然,北京高师四年级一个名叫匡互生的湖南籍学生冲向曹宅,砸毁了大门上厚实的木窗遮板,爬进院内猛力推开大门,放进了门外的学生。然后,他首先用预先携带的火柴点燃了房子。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十一辑

[标题]19世纪中国的地方主义
[作者]弗朗兹·迈克尔  高翠莲译  邹桂芬校
[提要]地方主义一直是中华帝国历史上的一个最重要的现象。所谓"地方主义",是指在中国的一些关键地区,出现了军事和政治权力的中心,它们承担着政府的某些重要职责,但它们仍然处在国家的体制中。"当朝廷中央政府的权成遭到削弱,朝延政治七的跌落要求建立这样的地方政府机构的危机时期,地方权力的中心就应运而生了。


[标题]戊戌变法与日本——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理解
[作者]山根幸夫  郑海麟译
[提要]19 世纪中叶爆发的鸦片战争,对于一向沉溺于中国传统思想的太平盛世幻景之中的清朝,无疑是一次很大的冲击。但是,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给清朝以决定性的打击,他们仍然固守着中国传统思想,并未放弃视欧美人为夷狄的观念。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八辑
[标题]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思想界的进步理论
[作者]JI.H. 鲍罗赫  吴根梁译 董进泉校
[提要]十九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个接着一个地创立进步理论。各派思想家力求理解社会进步的规律,评价个人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市i 寇了包括进步学说的唯物史观。斯宾塞在维多利亚的英国提出了有机进步理论。1879年,美国人亨利·乔治完成了《进步与贫困》一书。在俄国,II. JI .拉夫罗夫于1869年写了《历史书信>>,他证明,团结是历史的强大动力。八十年代,H.K. 米海洛夫斯基提出了三项公式:进步、幸福和爱情。可以认为,梁启超和孙中山这两位中国理论家也是希望发现人类进
步的规律,从而创立自己的社会活动哲学的思想家。用上个世纪俄国社会学的语言来说,这两个人在二十世纪初部引伸出了自己的进步公式。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十辑

[标题]评美国的现代中国思想研究
[作者]阿·德立克  卢明华译
[提要]近几年来,思想史在美国的现代中国史学界已经不吃香了。思想史学家们还在从事激越昂扬的、高质量的研究,不过,他们的工作看来不再具有往日曾经有过的那种信心。思想史研究的性量表明缺乏目的性,它回答前辈历史学家提出的问题,但并不指明未来的新方向。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六辑
[标题]陈独秀的一生及其政治思想
[作者]致玉汝 吴竟成译 章克生、匡非校
[提要]译者按:薛君度现任羹国马利兰大学政治学教授。他所编著的《近代中国革命领导人物》(RevoJutionary Jeaders of modern China. 牛津大学出版社1971 年版)-书,包括三个部分,即有关近代中国三大革命阶段〔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主要领导人物的评传和论著。致玉汝这篇论述陈独秀的文章,列为原书第三部分的首篇。

《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五辑

[标题]民国初年的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作者]阿·德利克 爱·克列布斯 江枫译
[提要]译者按: 本文是美国两位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为其专业的学者合作写成的一篇论文。德利克为去克大学副教授, 曾著有《 革命与历史》 ,目前的研究课题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克列布斯则于1977年以《刘忠复与中国无政府主义》一文在华盛顿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本文译自《近代中国》第7卷第2 期(1 981年4 月〉。

[标题]权藤成卿和章炳麟的交游——来往笔谈录
[作者]泷泽译 绍海译 钱君华校
[提要]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有"国学大师"之称的章炳麟,曾于清末在日本流亡了一段时期。当时,章炳麟属于主张共和制的同盟会派s 此外还有持相反政治立场的,即主张君主立宪制的康有为、梁启超派。两派背后,都分别有所谓日本浪人的支持。日本大正中期以来,标榜"农村自治主义"这种独特社会


[标题] 辛亥革命前夜的中国资产阶级
[作者]白吉尔 黄庆华译 胥森校
[提要]译者按: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白吉尔(M. -C. BERGERE)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多年,著述甚丰,<<中国资产阶级与辛亥革命》是其主要论著之一。该书主要是从中国资产阶级入手,探讨它的形成、发展及其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活动和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进而从不同角度论述辛亥革命的性质。本文是该书的前半部.后半部‘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己先期译载本刊第二辑.为便于读者了解作者的观点,特将原书引言全文译出,补附于后。

[标题]1928年中国革命新战略的出现
[作者]索顿 林海译
[提要]译者按:本文是索顿(Richard C. Tho rnton) 所著‘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人(1 928-1931)一书的第二章,第一章已先期译载本刊第一辑。全书论述了立三路线的前因后果,其主要论点是:共产国际1928年在斯大林指导下为中国革命制定了新战略,这种新战略具体体现在中共六大决议案中。以李立三为首的中共新领导在此后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并未遵循这一新战略的精神,亦未按共产国际1928年以后的历次指示行事,立三路线之失败,原因即在于此。本文对中共六大决议案的叙述较多,目的就在于具体阐述共产国际的新战略,同时也是针对西方较为流行的观点的,这种观点与作者的观点相反,认为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示是含糊两可的,即无论事态如何演变,将来都可以自圆其说:或者说,极"左"路线就是共产国际制定的,李立三不过是个执行者而已。因此,立兰路线失败后,李立三受到批判j 审查,是做了"替罪羊"。例如诺斯、许华茨等,都持这类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