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土曜日

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班入学参考书目


台湾清大学史研究所士班入学参考
籍部分】
1.穆《国史大》上下册,台北:台湾商
2.心澂《伪书通考》上下册,上海:商1954
3.天瑜《中文化史》台北:桂冠,1994
4.文心等《国史史料学》上下册,台北:崧高社,1985
5.《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下册,台北:联经
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台北:里仁翻印。
7.赵冈《中国经济制度史》台北:联经
8.舜徽《中国文献学》台北:木翻印,1983(翻印湖北人民出版社)
9.瑞《史》台北:文印书馆,或北京:中
10.余英《中国思想传统诠释》台北:联经
11.何炳棣《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学,1969
12.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倬云《西周史》台北:联经1984
14.书业《春秋史》香港:太平,1964
15.姚秀彦《先秦史》台北:三民,1984
16.杨宽国史》北京:人民,或台北:谷翻印。
17.杨宽《古史新探》北京:中
18.舜徽《周秦道论发微》台北:木翻印,1983
19.DenisTwitchett(崔瑞德)剑桥中国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92
20.穆《秦史》台北:图书
21.金春峰《代思想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7
22.杜正编户齐民》台北:联经1990
23.剑农《先秦两汉经济史稿》台北:世翻印。
24.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宁大学出版社,2000
25.启云《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台北:新文丰,1997
26.侯外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思想)北京:人民,1957
27.用彤《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中,或台北:台湾商
28.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
29.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集》北京:中
30.王仲《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上海:上海人民。
31.《拓跋氏的化》台北:台大文史刊。
32.寅恪《唐代政治史述稿》中研院史刊。
33.寅恪《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
34.光《中国中古政治史》台北:联经
35.向达《唐代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中,或燕京学报专号。
36.升《唐宋帝国与运河》中研院史刊。
37.DenisTwitchett荣芳主剑桥中国史》第三册(隋唐篇589-906)上下册,台北:南天局,民国76.9.
38.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州:中州画社,1983,或台北:弘文
39.刘子健《欧阳修的治学与从政》台北:新文丰。
40.刘子健《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
41.梁庚《南宋经济》台北:联经
42.穆《朱子学提》台北:三民。
43.荣捷《朱学集》台北:学生,1982
44.陶晋生《女真史》台北:食
45.陶晋生《宋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1983
46.蒙思明《元代社会阶级制度》燕京学报专号。
47.《元史新探》台北:新文丰。
48.穆《中国近三百年学史》台北:台湾商
49.余英《中国近世宗教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
50.余英戴震与章学》台北:世。
51.吴晗《史札》。
52.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台北:谷翻印,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53.升《明清经济史研究》台北:联经
54.何炳棣《中国会》台北:学生。
55.王曾才《中英外交史集》台北:联经1979
56.敏《晚清政治思想史》台北:商1995
57.张灏《幽暗意与民主传统》台北:联经1989
58.(PhilipA.Kuhn)著、亮生等《中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0
59.矢内原忠雄,周《日本帝国主下之台湾》台北:帕米1985
60.玉法《中国代史稿》台北:联经1998
61.张胜彦等著《台湾开史》台北:联经1998
62.郭廷以《近代中国史》香港:中文大学,1979
63.正清(FairbankJ.K.)剑桥中国史晚清篇》(上、下)台北:敦煌,1987
64.正清(FairbankJ.K.)剑桥国史》(一、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文部分】
1.光直,〈中国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考古学专题》台北:稻1988
2.光直,〈从世界古代史常用模式看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同上。
3.光直,〈三代社会的几点特征〉同上。
4.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台北:联经1983
5.光直,〈从夏商周三代三代关系与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同上。
6.光直,〈殷商文明起源研究上的一个关键问题〉同上。
7.,〈史前文化的瞰〉《中国上古集》上册,台北:世,1979
8.杨宽,〈古史传说探源〉同上。
9.杨宽,〈试论西周春秋遂制度与社会构〉《古史新探》北京:中1965
10.徐炳昶,〈我国古代部族三集考〉《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台北:地平线1978
11.徐炳昶,〈所皇帝以前的古史系〉同上。
12.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1985,或台北浪翻印,1986
13.梦家,〈殷代社会的史文化〉《中国上古史集》下册,台北:世,1979
14.徐复,〈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跃动〉《中国上古史集》下册,台北:世,1979
15.徐复,〈西周政治社会的构性格问题〉《周秦政治社会构之研究》香港:新研究所,1972;或《两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学生,1974
16.丁山,〈由三代都邑其民族文化〉《中研院史所集刊》第五本。
17.丁山,〈封建政治社会的崩及典型制政治的成立〉同上。
18.杜正,《编户齐民》第1348章,台北:联经1990
19.西定生,〈中国古代一国家的特──皇帝治之出〉《中国上古集》下册,台北:世,1979
20.崎市定,〈中国古代税制度〉同上。
21.增渊夫,〈春秋代的社会与国家〉同上。
22.穆,〈春秋代人之道德精神〉《中国学思想史论丛(一)》台北:大,1976
23.李玄伯,〈家邦通〉《中国上古史集》下册,台北:世,1979
24.启云,〈中国古代神话对「元始」、「极」的转轴理念和心〉《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十五期(1999.9)。收入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5.启云,〈中国古代思想展的认识论〉《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第四卷,1996113-142。收入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6.启云,〈《论语》「正名」与孔子的「真理」和言哲学〉《学研究》十卷二期,(1992),27-51。收入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7.启云,〈从庄子中有关儒家的材料看儒学的展〉《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88),95-124。收入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8.伯,〈国建立的期及其特殊的文化〉《中国上古史集》下册,台北:世,1979
29.伯,〈从古代礼刑的运用探法家的来〉同上。
30.,〈原儒墨〉同上。
31.余英,〈古代知识阶层起与展〉《中国知识阶层》台北:联经1980
32.良佐,〈自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史考古》,中册,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10
33.干,〈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干学术论集甲》台北:文印书馆1976
34.干,〈代政治组织的特及其功能〉同上。
35.干,〈秦的一及其覆亡〉《中研院史所集刊》第48本第2分。
36.徐复,〈制政治下的封建问题〉《两思想史》第一卷,台北:学生1974
37.徐复,〈代一人制政治下的官制演〉。同上。
38.徐复,〈原史──由宗教通向人文的史学的成立〉同上。
39.徐复,〈盐铁论中的政治社会文化问题〉同上。
40.伯,〈秦的儒〉《大陆杂志》。
41.成,〈儒与法〉《唐史集》台北:联经1977
42.成,〈代的山与山西〉同上。
43.倬云,〈西与社会力的交互作用〉《中研院史所集刊》第35本;或《求古》台北:联经1982.6pp.453-482
44.余英,〈东汉之建立与世族大姓之关系〉《中国知识阶层--古代篇》台北:联经1980
45.根,〈东汉人物的分析〉《中研院史所集刊》第34本。
46.史念海,《中国史人口地理与经济地理》第1章第12,台北:学生,1991
47.史念海,〈国至唐初太行山以东经济地区的展〉《中国史地稿》台北:弘文1986
48.田,〈中国皇帝制度的建立与展〉《秦稿》台北:大,1987.6
49.田,〈秦的律令学--曹魏律博士的出〉同上。
50.李解民,〈「开阡陌」辨正〉《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世翻印,(大1984
51.金光,〈试论秦代商鞅法后的土地制度〉同上。
52.王毓,〈「民数」与代封建政〉同上。
53.高敏,〈两汉时期「客」与「客」的阶级属性〉同上。
54.启云,〈两枢机事之演及三台制度之展〉《新》四卷二期(1960127-157。收入《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55.启云,〈关于东汉史的几个问题--、党与黄巾〉《燕园学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123-141。收入《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56.启云,〈中国中古「士族政治」考之一(渊源)〉《新》第十二卷(1977),143-182。收入《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57.启云,〈两晋三省制度之渊源、特色及其演〉《新》三卷二期(1958),99-299。收入《晋六朝文化、社会、制度--中古前期史研究》(1997)。
58.启云,〈中国史「中古代」分期的问题〉《夏文明与世藏:中国国际汉学研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史研究所1996,收入启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9.寅恪,〈天道与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或《寅恪史学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150-189
60.寅恪,〈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同上。
61.寅恪,〈崔浩与寇之〉同上;《集》pp.190-223
62.寅恪,〈述晋王之功〉同上。
63.孺,〈吴建国及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三联书店,1955
64.孺,〈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同上。
65.孺,〈晋代北境各族「乱」的性及五胡政在中国的治〉同上。
66.孺,〈抱阜子推南北学的异同〉同上。
67.孺,〈魏晋玄学的形成及其展〉同上。
68.孺,〈南朝寒人的起〉《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北京:三联书店,1959
69.孺,〈魏北朝后期科制度的萌芽〉同上。
70.孺,〈魏晋南北朝的客与曲〉《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北京:中1983
71.孺,〈士族的形成与升降〉同上。
72.孺,〈均田制度的生及其破坏〉《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世翻印,(大1984
73.周一良,〈北朝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魏晋南北朝史集》北京:中
74.周一良,〈南朝境内各种人与政府之待政策〉同上。
75.周一良,〈民酋与六州都督〉同上。
76.润孙,〈崔浩及政〉《新》。
77.光,〈晋随之地区与河大族〉《中国中古政治史》台北:联经1990.1pp.99-130
78.光,〈五朝军权转移及其之影响〉同上,pp.281-321
79.光,〈中古阶层之社会基〉《中国中古社会史》台北:联经1988
80.光,〈中古士族性之演〉同上。
81.成,〈州与六朝政局〉《唐史集》台北:联经1983
82.缪钺,〈清与魏晋政治〉《中国文化研究刊》vol.81948
83.郑钦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选举制度〉《中国文化新--立国的宏》台北:联经1982
84.,〈民爵与民望〉《学研究》vol.41986
85.冢本善隆著,周干荣〈北魏僧祇与佛图户〉《食月刊》第5卷第12期。
86.升,〈中古自然经济〉《中研院史所集刊》10本,1941pp.75-176;或《中国经济史研究》上册,台北:稻
87.逯耀,〈拓跋氏与中原世族的婚姻关系〉《从平城到洛阳》台北:联经1985
88.何启民,〈中古南方--吴郡朱张顾陆四姓之比研究〉《中古集》台北:学生,1978.1pp.79-119
89.余英,〈晋之士之自与新思潮〉《中国知识阶层--古代篇》台北:联经1990
90.余英,〈名教危机与魏晋士转变〉同上。
91.杨联升,〈晋代经济释论〉《国史探微》台北:联经1983
92.穆,〈略魏晋第与学思想的关系〉《中国学思想史论丛》(3)台北:大,1978
93.,〈李冲传论宗主制〉《中研院史所集刊》第20本。
94.寅恪,〈随末唐初所「山豪杰」〉《寅恪先生文集》台北:里仁翻印,或《金明馆丛稿》上海:上海古籍;或《寅恪史学集》上海:上海古籍,1992.7pp.305-324
95.寅恪,〈唐代之番将与府兵〉同上;《集》pp.371-383
96.寅恪,〈论韩愈〉同上。
97.寅恪,〈唐代之李武韦杨婚姻集〉同上。
98.耕望,〈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尚〉《唐史研究稿》香港:新研究所,1969;或《耕望史学集》台北:联经1990.5pp.271-316
99.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唐代文化史》台北:台湾商1963
100.香林,〈唐代三教讲论考〉同上。
101.台静,〈唐代士与文学〉《文史哲学》台湾大学文学院,1965
102.成,〈玄武酝酿〉《唐史集》台北:联经1977
103.成,〈唐代宦官与藩的关系〉同上。
104.成,〈唐型文化与宋型文化〉同上。
105.成,〈唐代夷夏念之演〉同上。
106.桐,〈唐代的政教关系〉《唐史新》台北:台湾中1972
107.升,〈唐代物价的变动〉《中国经济史研究》香港:新研究所,1976;或台北:稻
108.升,〈唐宋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弱〉《中国经济论丛》香港:新研究所,1972
109.杨联升,〈中唐以后税制与朝税制之关系〉《清123期,1937
110.光,〈从士族籍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中研院史所集刊》523分,1981
111.光,〈唐末五代政治社会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中研院史所集刊》50本;《中国中古政治史》台北:联经1990
112.王寿南,〈唐玄宗代的政〉《唐代政治史集》台北:台湾商
113.王寿南,《隋唐史》第1315161718,台北:三民,1986
114.林天蔚,《隋唐史新》第1章,台北:东华1978
115.崔瑞德,(DenisTwitchett),Cambridge绪论〉《剑桥中国史》第3册《隋唐篇589-906》上册,台北:南天,1987.9pp1-52;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上海:上海人民。
116.芮沃寿(ArthurF.Wright),Yale〈隋朝581-617年〉同上,pp.53-158
117.彼得森(C.A.Peterson),Cornell〈中晚唐的朝廷与地方〉同上,pp.499-608
118.徐萍芳,〈唐代两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国社会经济史参考文献》台北:世翻印,(大1984
119.刘子建,〈背海立国与半壁山河的定〉《两宋史研究汇编》台北:联经1987
120.刘子建,〈包容政治的特点〉同上。
121.刘子建,〈试论宋代行政难题〉同上。
122.刘子建,〈王安石曾布与北宋晚期官僚的型〉同上。
123.刘子建,〈宋代考弊端〉同上。
124.张荫麟,〈南宋亡国史〉《张荫麟先生文集》台北:九思,1977;或《宋史研究集》。
125.赵铁寒,〈宋代的学校教育〉《宋史研究集》第4,台北:国立编译馆
126.赵铁寒,〈由宋史之取材私家传记的史料价〉《大陆杂志》。
127.赵铁寒,〈宋金海上之盟研究〉《大陆杂志》。
128.升,〈略宋代经济步〉《大陆杂志》第28卷第2期。
129.升,〈北宋物价的变动〉《中院史所集刊》第11本。
130.升,〈唐宋政府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中研院史所集刊》第20本。
131.岐,〈宋太祖之收兵〉《燕京学》第34期,或《宋史考》北京:中,或台北:世翻印。
132.崇岐,〈宋役法述〉《燕京学》第33期,或《宋史考》北京:中;或台北:世翻印。
133.穆,〈宋代相〉《宋史研究集》第1
134.穆,〈初期宋学〉《中国学思想论丛》(伍)台北:大。
135.麟,〈宋儒的思想方法〉《宋史研究集》第2
136.荣捷,〈朱子及新儒学之大成〉《朱学集》台北:学生,1982.4pp.1-35
137.鸿林,〈理想型的世之学--真德秀《大学衍之用意及其著作背景〉《食月刊》1534期。
138.宋晞,〈宋代的商税网〉《宋史研究论丛》第1,台北:中国文化大学研究所,1979
139.蒋复璁,〈宋太宗晋邸幕府考〉《宋史新探》台北:正中,1964
140.,〈半部论语治天下辨〉《清》,或《宋史研究集》。
141.润孙,〈两宋春秋学的主流〉《宋史研究集》第3
142.润孙,〈折可求墓志宋江之局〉《文史哲学》台大文学院。
143.陈乐素,〈宋徽宗复燕云之失〉《仁学志》第4卷第1期,1933;或:《求是集》第1,广州:广人民出版社,1986.5pp.46-100
144.王德毅,〈略宋代国上的重大难题〉《宋史研究集》第2,台北:鼎文,1972
145.梁耕,〈南宋村的口概况〉《南宋的经济》台北:联经1984
146.梁耕,〈南宋村的土地分配与租佃制度〉同上。
147.梁耕,〈市易法述〉《台湾大学史学》第10期。
148.李弘祺,〈宋代教育与科的几个问题〉《宋代教育散》台北:升,1980
149.重,〈南宋代邑州的横山寨〉《学研究》32期,1985,或《南宋政与文献探索》台北:新文丰,1990.7
150.内藤虎次郎著,振申〈宋代史学的展〉《宋史研究集》第6
151.吉川幸次郎著,清茂《宋序章》台北:联经1977
152.崎市定著,杜正胜译〈从部曲到佃〉上下《食月刊》复第3卷。
153.陶晋生,〈北宋庆历改革前后的外交政策〉《宋关系史研究》台北:联经1983
154.林瑞翰,〈绍兴十二年以前南宋国情之研究〉《宋史研究集》第三
155.姚从吾,〈契丹化之分析〉《大陆杂志》或《姚从吾先生全集》台北:正中,1971
156.姚从吾,〈女真化之分析〉同上。
157.陶晋生,〈金代中期的女真本土化运〉《疆史研究集》台北:商1971
158.陶晋生,〈金代的政治构〉《中研院史所集刊》。
159.垣,〈耶律楚材父子信仰之异趣〉《援庵史学》台北:木翻印,(大1982
160.垣,〈元也里可温教考〉同上。
161.,〈元代的儒:儒士地位演史上的一章〉《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丰,1983
162.,〈元代的宿制度〉同上。
163.,〈元代的戌制度〉同上。
164.延宣,〈元初南方的知分子〉《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香港:中文大学。
165.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清》第13卷第1期,或《史札》北京。
166.吴晗,〈胡惟庸党案考〉《燕京学》第15期。
167.吴晗,〈明初的学校〉《史札》北京。
168.吴晗,〈明代的兵〉同上。
169.余英,〈从宋明儒学的清代思想史〉《史与思想》台北:联经1987
170.余英,〈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同上。
171.荣捷,〈早期明代之程朱学派〉《朱学集》台北:学生,1982.4pp.331-351
172.荣捷,〈性理精与十七世之程朱学派〉同上,pp.385-420
173.何佑森,〈清初的学〉《国史释论》台北:食1987.11
174.,〈释论明清代的官商与商〉收入《国史释论》上册,台北:食1987.11
175.进兴,〈道与治〉《中研院史所集刊》1990
176.梁方仲,〈一条鞭法〉《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季刊》41,(大196?。
177.傅衣凌,〈明清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概述〉《明清代商人及商业资本》台北:谷翻印;或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78.升、王业键,〈清中期以前浙江米价的变动趋势〉《中研院史所集刊外篇》第4种,1960
179.黄仁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放宽历史的界》台北:允晨,1988
180.梁其姿,〈明末清初民慈善活--以江浙地区例〉《食》复第15卷第78期,1986pp52-79
181.彬村,〈晚明福建的海外易与地方经济发展〉收入《国史释论》上册,台北:食1987.11
182.刘广京,〈商人〉收入《世思想与新》第5章(亦收入《中国近世宗教理与商人精神》代序〈世制度与商人〉)及第6章。
183.玉法主,《中国代史集》(全套)台北:联经1980
184.文复会主,《中国近代代史集》(全套)台北:商1985--
185.宪编,《台湾史文精》(上、下)台北:玉山,1998


2012年12月26日水曜日

悲惨世界(2)




1.        在别处有高大的帽子,教堂里也同样有嵬峨的法冠。这种人也就是那些主教,他们有势,有钱,坐收年息,手腕灵活,受到上层社会宠信,善于求人,当然也善于使人,他们指使整个主教区的教民亲自登门拜谒,他们充当教会与外交界之间的桥梁,他们足为教士而不足为神甫,足为教廷执事而不足为主教。接近他们的人都皆大欢喜!那些地位优越的人,他们把肥的教区、在家修行人的赡养费、教区督察官职位、随军教士职位、天主堂里的差事,雨一般的撒在他们周围的那些殷勤献媚,博得他们欢心,长于讨好他们的青年们的头上,以待将来再加上主教的尊贵。他们自己高升,同时也带着卫星前进;那是在行进中的整个太阳系。他们的光辉把追随着他们的人都照得发紫。他们一人得志,众人都荫余福高升。老板的教区越广,宠幸的地盘也越大,并且还有罗马在。由主教而总主教而红衣主教的人可以提拔你为红衣主教的随员,你进入宗教裁判所,你会得到绣黑十字的白呢飘带,你就做起陪审官来了,再进而为内廷机要秘书,再进而为主教,并且只须再走一步就由主教升为红衣主教了,红衣主教与教皇之间也不过只有一番选举的虚文。凡是头戴教士小帽的人都可以梦想教皇的三重冕。神甫是今天唯一能按部就班升上王位的人,并且那是何等的王位!至高无上的王位。同时,教士培养所又是怎样一种培植野心的温床!多少腼腆的唱诗童子,多少年轻的教士都顶上了贝莱特①的奶罐!包藏野心的人自吹能虔诚奉教,自以为那是轻而易举的事,也许他确有那样一片诚心,谁知道?沉迷久了,自己也就有些莫名其妙。
  ①拉封丹(LaFontaine)的寓言谈到一个送奶的姑娘,叫贝莱特,她头上顶一罐奶进城,一路梦想把奶卖了,可以买一百个鸡蛋,孵出小鸡养大,卖了买猪,猪卖了又买牛,牛生了小牛,她看见小牛在草地上跳,乐到自己也跳起来,把奶罐翻在地上,结果是一场空。

2.        这也就是卞福汝主教门庭冷落的原因。我们生活在阴暗的社会里,向上爬,正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慢性腐蚀教育。

3.        顺便谈一句,成功是一件相当丑恶的事。它貌似真才实学,而实际是以伪乱真。一般人常以为成功和优越性几乎是同一回事。成功是才能的假相,受它愚弄的是历史。只有尤维纳利斯①和塔西佗②在这方面表示过愤慨。在我们这时代有种几乎被人公认为哲学正宗的理论,它成了成功的仆从,它标榜成功,并不惜为成功操贱役。你设法成功吧,这就是原理。富贵就等于才能。中得头彩,你便是一个出色的人才。谁得势,谁就受人尊崇。只要你的八字好,一切都大有可为。只要你有好运气,其余的东西也就全在你的掌握中了。只要你能事事如意,大家便认为你伟大。除了五六个震动整个世纪的突出的例外以外,我们这时代的推崇全是近视的。金漆就是真金。阿猫阿狗,全无关系,关键只在成功。世间俗物,就象那顾影自怜的老水仙③一样,很能赞赏俗物。任何人在任何方面,只要达到目的,众人便齐声喝彩,夸为奇才异能,说他比得上摩西、埃斯库罗斯④、但丁、米开朗琪罗或拿破仑。无论是一个书吏当了议员,一个假高乃依⑤写了一本《第利达特》⑥,一个太监乱了宫闱,一个披着军服的纸老虎侥幸地打了一次划时代的胜仗,一个药剂师发明了纸鞋底冒充皮革,供给桑布尔和默兹军区而获得四十万利弗的年息,一个百货贩子盘剥厚利,攒聚了七八百万不义之财,一个宣道士因说话带浓重鼻音而当上了主教,一个望族的管家在告退时成了巨富,因而被擢用为财政大臣,凡此种种,人们都称为天才,正如他们以穆司克东⑦的嘴脸为美,以克劳狄乌斯⑧的派头为仪表一样。他们把穹苍中的星光和鸭掌在烂泥里踏出的迹印混为一谈。
  ①尤维纳利斯(Juvénal),一世纪罗马诗人。
  ②塔西佗(Tacite),一世纪罗马历史学家。
  ③据神话,水仙在水边望见自己的影子,一往情深,投入水中,化为水仙花。
  ④埃斯库罗斯(Eschyle),古希腊悲剧家。
  ⑤高乃依(Corneille),法国十七世纪古典悲剧作家。
  ⑥第利达特(Tiridate),一世纪亚美尼亚国王。
  ⑦穆司克东(Mousqueton),大仲马小说《二十年后》中人物,是个贪吃懒动,红光满面的仆人。
  ⑧克劳狄乌斯(Claude),罗马政治活动家,恺撒的拥护者,前五八年为人民护民官。

4.       一天早晨,他正在园里,他以没有人,其他的妹子在他后面跟着走,他没有瞧,忽然,他停下来,望着地上的一件西,一只黑色、毛茸茸、怪可怕的大蜘蛛。他妹子听
  “可怜虫!不是它的过错。”
5.       他一生中每一天的时刻都是被祈祷、上祭、布施、安慰伤心人、种一小块园地、实行仁爱、节食、招待过路客人、克己、信人、学习、劳动这些事充满了的。“充满”这两个字是恰当的,并且主教过的这种日子又一定洋溢着善良的思想、善良的言语和善良的行为,直到完善的境界。
6.       卞福汝主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只从表面涉猎那些幽渺的问题,他不深究,也不推波助澜,免得自己的精神受到骚扰,但是在他的心灵中,对于幽冥,却怀着一种深厚的敬畏。

7.        她急忙把信拆开,打开来念(她识字):
    呵,我们的情妇!
  你们应当知道,我们是有双亲的人。双亲,这是你们不大知道的。在幼稚而诚实的民法里,那叫做父亲和母亲。那些亲人,长者,慈祥的老公公,慈祥的老婆婆,他们老叫苦,老想看看我们,叫我们做浪子,盼望我们回去,并且要为我们宰牛宰羊。我们现在服从他们。因为我们是有品德的人。你们念这时信时,五匹怒马已把我们送还给我们的爸爸妈妈了。正如博须埃所说,我们拆台了。我们走了,我们已经走了。我们在拉菲特的怀中,在加亚尔①的翅膀上逃了。去图卢兹的公共客车已把我们从陷阱中拔了出来。陷阱,就是你们,呵,我们美丽的小姑娘!我们回到社会、天职、秩序中去了,马蹄得得,每小时要走三法里,祖国需要我们,和旁人一样,去做长官,做家长,做乡吏,做政府顾问。要尊敬我们。我们正在作一种牺牲。快快为我们哭一场。快快为我们找替身吧。假使这封信撕碎了你们的心,你们就照样向它报复,把它撕碎。永别了。
  近两年来我们曾使你们幸福,千万不要埋怨我们。
  勃拉什维尔 法梅依
  李士多里 多罗米埃(签字)
  ①拉菲特(Lafitte)和加亚尔(Caillard)均为当时负责客车事务的官员。
  附告:餐费已付。

8.        我们以后不会再有机会谈到斐利克斯·多罗米埃先生了。我们只说,二十年后,在路易·菲力浦王朝时代①,他是外省一个满脸横肉、有钱有势的公家律师,一个乖巧的选民,一个很严厉的审判官,一个一贯寻芳猎艳的登徒子。
  ①即一八三○年至一八四八年。

9.        那德纳第夫妇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现在简单地谈谈。将来再补充描绘他们的轮廓。
  这些人属于那种爬上去了的粗鄙人和失败了的聪明人所组成的混杂阶级,这种混杂阶级处于所谓中等阶级和所谓下层阶级之间,下层阶级的某些弱点和中等阶级的绝大部分恶习它都兼而有之,既没有工人的那种大公无私的热情,也没有资产阶级的那种诚实的信条。
  这些小人,一旦受到恶毒的煽动就很容易变成凶恶的力量。那妇人就具有做恶婆的本质,那男子也是个无赖的材料。他们俩都有那种向罪恶方面猛烈发展的极大可能性。世上有一种人就象虾似的不断退向黑暗,他们一生中只后退,不前进,并且利用经验,增加他们的丑恶,不停地日益败坏下去,心地也日益狠毒起来。这一对男女,便是那种东西。


10.    某些人不能只爱一面而不恨其他一面。德纳第婆子酷爱她自己的两个女儿,因而也厌恶那外来的孩子。一个慈母的爱会有它丑恶的一面,想来真使人失望。
11.    那妇人,和许多和她同一类型的妇人一样,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抚爱和一定数量的打骂要发泄。假使她没有珂赛特,她那两个女儿,尽管百般宠爱,一定也还是要受尽她的打骂的。但是那个外来的女孩做了她们的替身,代受了打骂。她自己的两个女儿却只消受她的爱抚。珂赛特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一阵冰雹似的殴打,凶横无理之极。一个柔和、幼弱、还一点也不了解人生和上帝是什么的孩子,却无时不受惩罚、辱骂、虐待、殴打,还得瞧着那两个和她一样的女孩儿享受她们孩提时期的幸福!

12.    在那个城和那个县里,只有一个人绝对不受传染,无论马德兰伯伯做什么,他总是桀骜不驯的,仿佛有一种无可软化、无可撼动的本能使他警惕,使他不安似的。在某些人心里,好象确有一种和其他本能同样纯洁坚贞的真正的兽性本能,具有这种本能的人会制造同情和恶感,会离间人与人的关系,使他们永难复合;他不迟疑,不慌乱,有言必发,永不认过;他卖弄糊涂的聪明’他坚定、果敢,他对智慧的一切箴言和理智的一切批判无不顽强抗拒,并且无论命运怎样安排,他的那种兽性本能发作时,总要向狗密告猫的来到,向狐狸密告狮子的来到。

13.      这个人是由两种感情构成的:尊敬官府,仇视反叛。这两种感情本来很简单,也可以说还相当的好,但是他执行过度便难免作恶。在他看来,偷盗、杀人,一切罪行都是反叛的不同形式。凡是在政府有一官半职的人,上自内阁大臣,下至乡村民警,对这些人他都有一种盲目的深厚信仰。对曾经一度触犯法律的人,他一概加以鄙视、疾恨和厌恶。他是走极端的,不承认有例外,一方面他常说:“公务人员不会错,官员永远不会有过失。”另一方面他又说:“这些人都是不可救药的。他们决做不出什么好事来。”有些人思想过激,他们认为人的法律有权随意指定某人为罪犯,在必要时也有权坐实某人的罪状,并且不容社会下层的人申辩,沙威完全同意这种见解。他是坚决、严肃、铁面无私的,他是沉郁的梦想者,他能屈能伸,有如盲从的信徒。他的目光是一把钢锥,寒光刺人心脾。他一生只在“警惕”“侦察”方面下功夫。他用直线式的眼光去理解人世间最曲折的事物;他深信自己的作用,热爱自己的职务;他做暗探,如同别人做神甫一样。落在他手中的人必无幸免!自己的父亲越狱,他也会逮捕;自己的母亲潜逃,他也会告发。他那样做了,还会自鸣得意,如同行了善事一般。同时,他一生刻苦、独居、克己、制欲,从来不曾娱乐过。他对职务是绝对公而忘私的,他理解警察,正如斯巴达人理解斯巴达一样;他是一个无情的侦察者,一个凶顽的诚实人,一个铁石心肠的包探,一个具有布鲁图斯①性格的维多克②。
  ①布鲁图斯(Brutus),公元前六世纪罗马帝国执政官,是个公而忘私的典型人物。
  ②维多克(Vidocq),当时法国的一个著名侦探。

14.      芳汀的故事说明什么呢?说明社会收买了一个奴隶。
  向谁收买?向贫苦收买。
  向饥寒、孤独、遗弃、贫困收买。令人痛心的买卖。一个人的灵魂交换一块面包。贫苦卖出,社会买进。

15.    在所有的小城里,尤其是在滨海蒙特勒伊,有一种青年人,在外省每年蚕食一千五百利弗的年金,正和他们的同类在巴黎每年鲸吞二十万法郎同一情形。他们全是那一大堆无用人群的组成部分;不事生产,食人之力,一无所长,有一点地产,一点戆气,一点小聪明,在客厅里是乡愚,到了茶楼酒馆又以贵人自居,他们的常用语是“我的草场,我的树林,我的佃户”,在剧场里叫女演员们的倒彩,以图证明自己是有修养的人,和兵营中的官长争辩,以图显示自己深通韬略,打猎,吸烟,打呵欠,酗酒,闻鼻烟,打弹子,看旅客们下公共马车,坐咖啡馆,上饭店,有一只在桌子下面啃骨头的狗和一个在桌子上面张罗的情妇,一毛不拔,奇装异服,幸灾乐祸,侮蔑妇女,使自己的旧靴子更破,在巴黎模仿伦敦的时装,又在木松桥模仿巴黎的时装,顽冥到老,游手好闲,毫无用处,但也不碍大事。

16.      “是的,”他想,“就是这样。我找到了真理。我有了办法。我到底掌握了一点东西。我已经下了决心。由它去!不必再犹豫,不必再退缩。这是为了大众的利益,不是为我。我是马德兰,我仍旧做马德兰。让那个叫冉阿让的人去受苦!冉阿让已不是我了。我不认识那个人,我已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假使在这时有个人做了冉阿让,让他自己去想办法!那和我不相干。那个名字是一个在黑夜里飘荡的鬼魂,假使它停下来,落在谁的头上,便该谁倒霉!”

17.    有人计算过,文明世界在整个地球上鸣放礼炮,每二十四小时要放十五万发,毫无一点用处。按每发六法郎计算,每天就是九十万法郎,每年三千万,全化成了一缕青烟。这不过是件小事。与此同时,穷人却死于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