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金曜日

笔记

梁啓超相關
梁啓超 儒家哲学、『飲氷室合集専集一百三』中華書局、1989年、6頁。
「青年腦筋之中充滿了一種反常的思想,如所謂“打倒孔家店”,“線裝書都應在茅坑裡三千年”等等,此種議論,原來可比得一種劇烈性的藥品,無論怎麼好的學,經過若干時代以後,總會變得摻雜許多凝滯腐敗的成分在裏頭,譬諸人身血管變成硬化,漸漸與健康有妨礙,因此,須有些大黃芒硝一類瞑眩之藥瀉他一瀉,所以那些奇論,我也承認他們有相當的功用,但要知道藥到底是藥,不能拿來當飯吃。」

梁啓超《論中國学術思想変遷之大勢》、『飲氷室合集文集七』中華書局、1989年、39頁。
“儒学统一者非中國学界之幸而实中國学界之大不幸也”

《荀子》的“性悪篇之中,有如下論述。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争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悪,以為偏険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聖人化性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是禮之所起也(禮論篇第十九)。
荀子”有治人、無治法(《荀子君道篇》)
孟子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章句上》)。
 “上下設,民生體,而國都立矣。是故國之所以為國者,民體以為國。(君臣下第三十二)
 先王善與民為一體,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君臣第三十)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先王善與民為一體。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君臣上第三十)

“法者,民之父母(《管子》法法第十六)、“法者,天下之至道。聖君之實用也(任法第四十五)、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所縣命也。(禁蔵第五十三)

《管子牧民第一》之中有言:“國有四維。一維絶則傾,二維絶則危,三維絶則覆,四維絶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管子主張干渉主義,主張嚴刑峻法的同時,還主張:“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聽上,然後政可善為也,故曰德不可不興也。(五輔第十)“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牧民第一)在這些主張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民本思想的色彩。另外還有,“民之観也察矣……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故先王畏民。(小称第三十二)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