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2日水曜日

转载 陈君静: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20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逐去“整体研究”的学形式,掀 起了地方史研究的浪潮。尽管一学术转向尚存在多缺陷,但它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 时间和空,不仅为中国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并在方法来了新。




The scholars of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changed the view of the whole h istory to study local history of China since 70s and made great successes,th ough the studies show some defects.The studes not only create a new fields o f historical study and add new contents of research history,but also bring a bout new methods to study history.




【关 】近三十年来/美国/中国地方史/研究/Local history of China/the United States





美国中国史学界“把中国广大国土作一个整体来研究,来成为风气。”①然而,2 070年代后,美国研究中国史的学者——是年的一代,逐将研究的焦点从 去的“整体研究”到地方史的研究上。些学者在中国地方史的研究中,逐淡化 去中国史研究中烈的策性色彩,与正清一代刻意照中西碰撞下的宏大事件的 叙事传统不同,形成了与传统的“整体研究”有着很大差异的学术趋向。本文试图对这 一学术趋向作一要的回总结





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1





()





第二次世界大后,美国首次扮演了世界性的角色,中国史研究与其它国史和地区 史研究一,作其霸战战略的一个重要成部分,具有明的“官方史”特征。域里,正清(John King Fairbank)是当最重要的一个学人物。由于当 美国从事中国史研究的多学者,或是他的学生,或是受其学思想的影响,使得美 国的中国史研究在很一段期内基本上是依照他的“冲—反”的模式来行的。 国家范的政治史、外交史、制度史,以及具有全国影响的人物研究,成中国史研究 的主要形式。在些著述中正清的《美国与中国》(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芮玛丽(Mary C.Wright)的《中国守旧派的最后一次反抗》(The Last Stand of Chin a’s Conserva tism:The Tung-chih Restoration,1862—1874)、列文森的(Joseph R. Levenson)《梁启超和近代中国的思想》(Liang Ch’ich’ao and the Mind of Modern China)费维恺(Albert Feuerwerker)的《中国的早期工化:盛宣怀与官督商( China’s Early Industrialization:Sheng Hsuanhuai and Mandarin Enterprise)、 史(Benjamin Schwartz)的《追求富复与西方》(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Yen Fu and the West),在当都非常有影响。





但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特是在“越南争”期,美国学者开始中国史研究向,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他们认为去的研究度地关注了重大的政 治、事和外交事件;它把中国的之于西方的“冲”,忽了中国内部的差异种反思和批判的果是使中国史研究逐走出从前简单地将中国视为单整体研究区,引了将中国史研究在空上加以分解的“地方史”研究浪潮。





一浪潮中,具有志性意的是孔(Philip A.Kuhn)1970年出版的《中帝 国晚期叛乱及其人》(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该书 虽说以全国,但研究的空却是有限的。它集中考察了南与中地区的社会层组织,并且运用大批地方志的材料与回忆录来分析团练组织和地方社会的关系。①





出版后的五、六年,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出了重大的转变,研究的焦点逐 国家范向下。最先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省一次上。如:楼(Edward J.M. Rhoads)的《中国的共和革命:18951913的广省》(China’s Republican Revo lution:The Case of Kwangtung,1895—1913)(Robert A.Kapp)的《四川与共和 中国:地方军阀与中央政府,1911—1938(Szechwan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Pro vincial Militarism and Central Power,1911—1938)、舍登(Donald Sutton)的《地 方军阀与共和中国:云南1905—1925年》(Provincial Militarism and the Chinese Republic:The Yunnan Army 1905—1925)和周(J.W.Esherick)的《中国的改良和 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南湖北》(Reform and Revolution in China:The 1911 Revolutio n in Hunan and Hubei)





差不多在,以省以下考察范的研究也出了。较为重要的有:( Hilary J.Beattie)的《中国的土地与氏族:明清两代安徽省桐城的一个研究》(Land and Lineage in China:A Study of T’ung-ch’eng County,Anhwei,in the Ming an d Ch’ing Dynasties)、包德威(David Buck)的《中国城市迁:1890—1949年山东济 南的政治和展》(Urban Change in China,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in Tsinan,Sh antung,1890—1949),以及波拉切克(James Polachek)关于同治州和威廉(Wil liam T.Rowe)关于口社会与经济变化的研究等。





强调指出的是,在美国中国史研究的程中,施(G.William Skinner)是 一位最重要的学人物。施雅的献在于突破了地方史研究主要囿于行政区域空 的局限,提出了以市场为的区域研究的理。他于1977年主出版的《中帝国晚 期的城市》(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是自7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史研究由 合性研究向地方性研究程中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著可是地方史研究潮流的 一种反映,所涉内容大部分是某一城市的个案研究。如:F.W.牟复礼(Fritz Mote)关于 14后半期南京城的史和斯波(Shiba Yoshinobu)宁波及其腹地的探。然 而,本最重要的部分则为雅的五篇文。文与他的其它一些著作一个 整体,可以称之中国史研究在美国的真正突破。





著中,施雅运用中心地学的原理行了关于中国城市史以及城市中心 的区域经济史的研究。他通过对19中国区域城市化程的详细考察,认为“由于中 国各大区域独特的自然地理构,及其在经济发程中形成的半自自足的自然经济 ,没有哪两个区域的城市体系是想象的。”②因此他在力确定十九世中国城市化程 度的同,引了区域研究方法,并在大经济区域的意上,将19中国划分 9个区域,提倡行打破省份界限的不同区域的研究。在施雅看来,中国史的是一个由网接的地方史和区域史所次概念。它的作用范在人 相互关系的空形式之中”,史学家在分析某些微观进时应当把微考察和宏视结合起来,将局部地方史与大型区域史系起来,而且“只有在一个富有意的整 体中加以详细阐述,才能揭示出地方史学者研究成果的真正意。”③





参拙作《孔力和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史学理研究》1999年第2期。
②施雅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68
③同上,第22


----------------------------------------





之,施中国各期的城市,尤其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城市展和地方场结构所做的大量、致、开生面的研究,使美国的中国史学者提高了在研究经济 社会史的空感,注意到了地理条件和空关系。





受施雅跨行政区域研究方法的影响,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出了跨行政区域多点 研究的新形式。如:黄宗智(P.Chung-chih Huang)的《江三角洲小家族与(The Peasant Family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Yangzi Delta1350—1988) 跨越清代史和近代史鸿沟,对长江三角洲600向考察;杜(Prasen jit Duara)、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和黄宗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华村的社会和 文化行了专门的研究。而周瑞在《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Boxe r Uprising)则围绕有关的几个重要区域行了集中考察。他认为具有广泛的世界性意,但是它底是一次地区性的运,而且“一个省 份本身地区差异都很大,很作出有什么实际的概括”,因此他把“大部分精力都 投在描述山省内各个地区的特征上面。”①同(R.Keith Schoppa)沈定 一的研究主要也是围绕几个明具有政治意所展开讨论。他认为研究予以更多的关注”,作大都市的上海、省会的杭州和村的山衙前,沈定 一在三个活动场所其“整个身份序列的构和含是随着区域背景的差化的。 ”②





()





美国中国史研究域加地方史研究的向,不60年代后期与70年代初期反中的反帝与自我批判向作出的回,而且也是60年代以来美国整个史学界内部 的化作出的。在里,年学派的影响尤至深。





60年代中后期起,年学派通学者交等方式大渗透到美国各大学史系。年 学派强调社会是彼此独立和多元的点,主体史的指下深入研究某些 特定地区的体史,认为地区史“作为总体史研究的基板,关注的是整个人 体的史,反映的是一个地区体的史面貌。”③在种思想的影响下,70年代美国 史学界起了“重新发现美国史的复性”,“重新察觉历力的多性”浪潮。中国史研究的地方史化向即是一史学潮流的一种反映。


----------------------------------------


①周瑞著:《的起源》,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64
②肖邦著:《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奇》,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第249
③吉伯特莱:《当代史学研究》,台湾明文1982年,第285
Michael Kammen,ed.,The Paset Before Us:Contemporary Historical Wri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0,P.20.


----------------------------------------





首先,社会史和文化史成中国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史家了深入而具体地重新考察中国史,小了研究位, 开始从事地方史的“个案”研究。在地方史研究中,他的重点又放在社会史和文化史 的研究上,从而拓了以往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研究三分天下的治史格局,使社会 史和文化史成研究的双翼。





这类研究中,魏斐德(Frederic Jr.Wakeman)、戈德曼(Brvna Goldman)、艾(Be njamin A.Elman)、杜奇等人的著述都很有代表性。魏斐德的《大口的陌生人》(St rangers at the Gate:Social Disorder in South China1839—1861)是一部以中英 关系主要象,以广东为主要地区,以1839—1861为讨论时间界限,以中国南方社 会主体而写成的著作。戈德曼在其新著《家、城市和民族:上海的地区网和 身份》(Native Place,City,and Nation:Regional Networks and Identities in Shan ghai1853—1937)中探索了会与大众社区生活的密关系,并提出上海作一个移 民城市建立的多供奉移民崇拜的神祗和先的会,成了社区的象征性中心,市 民的日常生活生了重要影响。其它如杜奇、斐宜理、黄宗智、周瑞等学者都从自 己考察的空着手,地方的社会和文化史行了深入的研究。





而艾将思想史的研究与社会史、文化史的研究合起来。他在《从理学到朴学(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试图政区和地方史的角展示考据学的崛起 ,其考察的空间对象是明清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州、杭州、州、常州。曼的另一部新作,18今文学的重新崛起与常州地区的社会史的 起来行了考察。他在著作中指出,明清期的学者因个人和地域性体的差 文学或哲学宗旨不同,或承关系的区而被界定家学。常州今文学即是种家族理念的体,它的衍“仰于特定社会、政治境中的宗族纽带”,因此,研究 常州的今文学派必“探清代今文学形成程中学、宗族、帝国正 者互程。”①





其次,普通民众成研究的主要象。





受新史学和年学派的影响,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在关注地方次的同,研究象也“下化”、“大众化”,大量的“不入流”的无知沉默的民众成史著的主角。





穆黛安(Dian H.Murray)在《南海盗》(Pirates of South China Coast1790—191 0)叙述的是关于广沿海和内河水道海盗的完整故事。斯特(David Strand) 京黄包夫的生描写出,写出了一部既是北京都市史也是民众运史的著作。 (Emily Honig)的一本关于在上海州人的(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Subei People in Shanghai,1850—1980),从剖析社会群体问题入手,试图揭示生活在上海北人被歧的原因。她的另一部著作《姐妹与陌生人:上海棉女工》(Sisters a nd Strangers:Women in the Shanghai Cotton Mills,1911—1949)反映的是大都市 女工的生活,并通过对30年代盛行包工制度的研究,探了青帮在上海市政 重的地位。部著作与赫沙特(Garl Hershatter)所著的反映天津码头工人的著作—《天津的工人》(The Workers of Tianjin1900—1949),都代表了80年代美国中国 史学界研究城市工人阶级新的研究成果。





与此同,一些学者在研究革命史也一反去以个英雄人物或党派的治史 传统,主从地方的民众运中去理解革命。周瑞在叙述辛亥革命期的湖南、湖北 的情况,就把革命看作为乡村和城市的民众运,整个运是一个分化了的士绅阶级 和新的社会体之的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的程。同,裴宜理探的是淮北 地区在近世的三次民众运(红枪军、共党革命运)。她在中提出,在 如淮北种自然境异常酷的地区,源常年不足,民的集体暴力行就构成 生存的合理策略。而共党力民的反抗精神从掠与保性循中解救出 来,改造成为对新社会秩序的明确追求。”②





其三,在研究方法上重其它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





地方史研究在选题时往往向以空而不以专业来限制研究象的范。理想的成果 一般是一个地方的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作出合性研究。就需要 其他社会科学方法的合理运用。此,一些学者跨越社会科学与史学之的理论鸿 ,将其他社会科学特是人学的研究方法引史研究当中。





从方法的角度来看,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地方化”向明受到了学“民族志方法的影响,即强调历史研究通过细致入微的社会生活复因素的复原,加深 层历史的了解。施雅关于中国村的集市易、社会构的研究,其突出的成就 是将社会次和非正式组织等复情况与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勾划出的活围联 起来,并对农村的集市行了分。孔“采用了施雅集市模的分方案湖南团练结行了剖析。③其它如周瑞、杜奇和裴宜理的著述均广泛地 采用了人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特是当史学越来越多地向民文化的研究 更倚重于人学同仁的研究成果。周瑞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了 近年来西方人学关于通俗文化的研究成果。”④著作放弃传统的,由组织源流入手 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式以及育它的村的文化俗、社会经济环 境、自然生以及政治背景。杜奇关于村的著作中,用近乎考古学的方式来研会、宗族、神的文化象征,并从人学的意上使用了“地界性”(territorial ity)认为一个群体的活不是由群体的功能需要(如市)所界定,而 是由一个早已存在的区域界线——如一座宇的‘神力圈’,而圈外文人可能并不信 奉该庙的神灵——所界定。”⑤


----------------------------------------


①艾曼著:《学、政治和宗族:中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人民出 版社1998年,《序》第7
Elizabeth Preey,Rebels and Revolutionaries in North China,1845—1945.Stan 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P.246.
③孔力著:《中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86
④周瑞著:《的起源》,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版前言》第9
⑤杜奇著:《文化、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村》,江人民出版社199 5年,《中文版序言》第3


----------------------------------------


最后,在史料方面,方志、档案、宗和口述文献成主要的材料。


决定地方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用来种研究材料的性。地方志作主要 一个行政区划的政治、经济、文化、物和社会俗方面的合性的料,由此就成 研究地方史和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


雅在研究村的市和社会,深刻地体会到方志的重要性,认为“数千部 方志为县或其他行政写的地方性的志,提供了地方市和通常有关交易程本 身的异常尽的料。”③因此,在他的著述中大量地引用了方志材料。


----------------------------------------


William Skinner,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4):3—43.


----------------------------------------





其它关于地方史的著述也无不以方志作重要的史料。杜奇在《文化、力与国家 》中引用了从1870年代到1930年代的十余种志和村志。孔力的《中帝国 晚期的叛乱及其人》所用的各种方志有近五十种。穆黛安把省府州的地方志 为观察海盗最丰富的料。她那本关于南海盗的著作将如广州、香山、德、南 海等各种府志作重要的史料加以利用,其中包括《南海志》所的朱程万传记 中的一篇完整的述海盗的文章——《己巳平寇》。穆黛安大量利用台湾、越南方面 的档案以及一些私家述,如袁永的《靖海氛》、英国印度公司广州“大班” 的日,来充“官方”料的不足。





除此之外,口述材料也成重要的史料来源。周瑞将起源的研究建立在 文献与口述材料的基上。在他所用的料中,最主要的是60年代山大学所做的 调查资料。周认为,所有些新料,包括新公开的档案和口述史,使他能 尽地团兴起地区的地方社会和民文化。另外,若孟的《中国经济 河北和山农业展,1890—1949(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Agricultura 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黄宗智的《北的小农经济 社会迁》,以及杜奇的《文化、力与国家》中有关村级结构的料大量的来自 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调查材料——主要是根据1940—1942间调查编成的六卷本《中调查报告》。告主要部分是关于河北和山六村的情况,其中大部分 是当访农民的记录





()





期以来,美国学者是以“王朝周期循念来解中国的史。他们认为,中史在西方入侵前始终处在王朝循的“停滞”状中,整个社会充“惰性”,唯有等待西方猛力一,才能沿着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但是,多学者通 地方和区域史的研究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史的复性和多性,并以一种更为动态 点来探中国社会内部的化。





们认为,由于中国的区域性与地方性的异幅度很大,去把中国史的“各种 加起来,再加以平均的做法,只能使人对历现实有一个均匀、一的理解”, 因此要想中国史整体“有一个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就必须标异的内容和程度。”①若孟要求学界不要将他研究北的结论随意用于 其他地域,因中国地域广,情况复,往往西北地区出中地区的 情况仍繁荣,所以只有当其它学者研究了其他地区后,才“可以就中国经济 提出一个的理。”②种多性和差异性的研究的《中国的精英和政治 化:20初的浙江省》(Chinese Elites and Political Change: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中也得到了一步表明。齐认为,即使在一个 省份之中(绍兴、宁波、杭州)精英型也是多的,他专门化、商化以及政治 上的组织化程度都有相当的差异,其最明化在于精英的居住地愈是靠近封的、 多山的陲地区,愈是具有事化性





之,地方史研究的深入美国中国史学界提供了一幅更加多化的中国史画面。 而随着多性的增加,人们对过去的某些定提出的疑也越来越多。例如,期以来 美国学者认为清末改良派与革命派之的分歧是一条“永无法弥合的鸿沟”。③但是 (Mary Rankin)、楼、周瑞等人通过对浙江、上海、广和湖南、湖北的研究 ,指出改良运与革命运往往互相交,致使两者之似乎已无法区。”④





蒂关于明清两代安徽桐城地方上社会的研究,也以往有关期中 国上社会的若干准的结论提出了挑去,美国学者一般认为,通 取得士身份必不可少的一步,而在明清两代上社会内部,上下流象已相当 繁。但蒂通研究认为这象在桐城皆不属。她指出,该县社会人物大多 数出自六大宗族,几个宗族在明朝后期已扎下根基,并在整个清朝继续统治着当地社 会。因此,确定明清期上社会地位的主要依据始是土地占有情况和宗族组织关系





地方史研究的深入也使美国一些学者突破了“王朝周期循的局限,开始致 力于中国社会内部力的探





雅在探中国史的问题时指出:中国化具有一种周期性,种周期不是王朝更替的周期,而是以城市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衰落的周期,“程中,区域内的各种源,经济的,政治的,以及社会的,文化的,都在日益,被适度地配,并卓有成效地加以利用。”⑤





他的点得到了多学者的同。些学者通地方史的研究发现中国的“若干 延不断,横跨最近四个世一直伸延入民国期”,似“江下游地区的 城市化,力役折,某种区域性易的展,民众字率的提高以及伍的大, 地方管理工作的商化”,皆“推了若干行政与政治方面的化”。⑥一些学者 充分掘地方史的“本土性与内在性的化因素”的基上提出,由于经历了明清两 朝巨大的化,19初的中国“已于全面引中国社会革力量起的西方及 日本侵略的前夜。”⑦


----------------------------------------


①柯文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华书1989年,第142—143
Ramon H.Myers,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 ei and Shantung,1890—1949.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0,P.294—29 5.
K.S.Liew,Struggle for Democracy:Sung Chiao-jen and the 1911 Chinese Revol utio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1,p159.
Edward J.M.Rhoads,China’s Republican Revolution:The Case of Kwangtung,18 95—1913.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P.273.
⑤施雅著:《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54
Frederic Wakeman,Jr.,Introduction:The Evolution of Local Con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In Frederic Wakeman,Jr.and Carolyn Grant,eds.Conflict and Con trol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

【关 ,1975,P.2 .
⑦艾曼著:《学、政治和宗族:中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江人民出 版社1998年,第225


----------------------------------------





史学研究当努力去填补过去的空白,大史学研究的域。地方史研究的地域范 可大可小,大而至于江流域的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小而至于某、某地、某人 和某物的考探微。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地方化”向,把史研究与社会史、文化史 合起来,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地方民众,它改去中国史域只注重精英史、制 度史、外交史、政治史的状况;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从空上扭设问中国史的方式,特是史料范大,拓了研究野,它使史研究 饱满丰腴,富于情趣,同整体史打下了扎。因此从个意,美国 中国史学界通不断深入的地方史研究拓展了史研究的时间和空,不仅为史学研究 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在方法新。





但是,在史学研究中,宏与微,个与整体具有相性,是相相成的。一般只 能在个中存在,没有具体的个案分析,不会有一般的学成果,反之亦然。地方史研 究的缺点就在于没有一个地区能适当地代表整个中国复情况,缺乏全国性的野。 美国从事中国地方史研究的学者是喜把研究的空分解得越来越,而忽视对全国史演进规律的探此,一些学者已看到了其中的弊端,呼吁史家必“将区 域研究放入更广程——通考察特殊来折射一般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一种宏性的角”将能“展示一幅更广泛的地域性画。”①


----------------------------------------

同上,第246

转载 思想史研究的开场白:葛兆光老师论学术研究

编者按:这是葛兆光老师《思想史研究课堂讲演录续编》中的开场白,从内容上看,大约是博士生课程“思想史著作选读与研究”这门课程的引论。本文内容大致是一些学术研究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其中所做出的一些批评使我深受触动,希望将此文与大家共享。(尤其是本文的结语部分)由于我在网上未能搜索到电子版,故而全文为本人手打,如有错误,敬请指出。另,本文第三节是介绍本书(本课程)几讲的具体内容,我就懒得打出来了,请各位包涵。


咱们这个课,叫“思想史著作选读与研究”,主要是给博士生开的。
本来,我觉得研究生本不必上这种我讲你听、耳提面命的课,因为是博士生了嘛,都有自己的领域与专长。要搁在汉代,做了五经博士,那比唐宋以后的进士还要高一大截呢,一国也没几个。何况你们都各有各的领域,说到那些领域,老师也未必知道多少。所以,我只是选几种海外学者有关思想文化史的著作,和大家一块儿读。然后通过读这些著作,讨论一些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大问题。


一、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应当有多宽?
在大学里面,博士生应当学点什么?这个事儿值得讨论讨论。我总觉得,这些年我们的大学教育,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教学,意图好像不很清楚,大家都云里雾里,整个儿一个蒙。上课是你讲你的,我讲我的,爱讲什么讲什么。有的博士课内容,听听好像和本科课差不多;有的本科课,到好像开博士专题研讨课。去年,我提一个说法,也不知道是不是合适,叫“给本科生常识,给硕士生方法,给博士生视野”
这话怎么说?就是说,大学、硕士和博士教育,你得依据不同目的,分出不同层次,适应不同人等。千万别都一锅儿烩了,瞎浪费别人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历史学科吧,我会建议本科生去读一些好的概论通论类的书,加上参考资料汇编一类的东西,为什么?为了让他们既有一些常识,又懂一些文献。如果要求高些,那么在史料上,你最好除了《史记》和《通鉴》之外,再仔细读读《廿二史札记》、《十七史商榷》、《读通鉴论》等等。在论著上,你最好看看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钱穆的《国史大纲》、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等等。当然,如果你对思想史有兴趣,我会建议你读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这是干啥呢?就是让学生学会,不仅仅依赖那几本新编的教材,被那些充满意识形态的套套给套住。也别一头钻进细节或枝节里面,弄得一叶障目,不见森林。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因为这几年我注意到,有些很好的学生,容易学这一路,一上手就钻进一些偏僻的史料笔记里,最后剑走偏锋,把饾饤当专门,然后以一知充百知。
那么,对于硕士生呢?我会建议他们多读一些经典文献和经典著作,了解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好多年来,我特别想开,但又没有准备好的一个课,就是和学生一起系列地细读、辨析和讨论前辈学者的经典论著。比如王国维的《殷墟卜辞所见先公先王考》。通过读这篇文章,了解地下出土的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的两重证据法,通过这篇文章本来就有后来被删去的《余论》、和后来成为《殷周制度论》的那篇文章,来了解王国维的考证背后有什么大问题的思考,再看看当时学界的古史观如何,国际的中国古史观如何,这样你才能知道,什么才是有意义的考证,为什么这篇不长的文章,就能成为学术史的经典。又比如,陈寅恪的《天师道与海滨地域之关系》这篇文章也值得我们细读,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了解1930年代,中国学界对于道教史研究的状况,了解这篇论文如何吧道教放在中古最重要的政治、地域、家族、文化背景中研究,怎样开创了一个典范,从而了解中古宗教史研究的问题点在哪里。
那么,博士生的课呢?我想就是“视野”最重要,这个视野既包括你观看的领域要广阔,也包括你观看的位置要站得高。你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国际行情”,让自己去“华山论剑”,不要“门槛后面耍大刀”。当然,这话要两面说,一方面是你得融入国际学界,因为现在中国历史与文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中国学问”了呀,陈寅恪讲过一段很重要的话,“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冶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所以你不能闭门造车,得参与世界学术之新潮流。另一方面,则是促使博士生,在自己,尤其是中国文史研究领域,在了解国际学术之后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立场、角度和方法。要知道,如果你们没有自己的角度、立场和问题,你的问题就可能“化”在“全球”里面,而无法自立了。钱穆当年也说过,“中国新史学之成立,端在以中国人之眼光,来发现中国史内在之精神,而认识其以往之进程与动向”。这两方面不能偏废,也许说起来都很虚,但其实很重要。
这是我关于这个课的第一个想法。

二、文献,学术史、国际学界:为什么三面应战

接下来,我要和大家谈谈,为什么如今做学问得三面应战。

第一、你做学问,得接受历史文献资料的挑战。
不用说,你要熟悉种种历史文献资料。就说思想史、文化史吧,它的范围很大,仅仅中国古代宗教信仰这一块,儒道佛之外,还有古代三夷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同民间信仰,这些数量庞大的文献资料考验你的耐心,特别是,这些文献资料并不是现成的摆在那里,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商品让你随意挑拣的,而是你得在更庞大的文献资料堆里去慢慢找,过去的老词儿叫“披沙拣金”,你得找到有用的资料,前人没有使用过的资料,还得鉴别这些资料的真伪。我以前说过,所有的文献资料,可能都经过四重筛子,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献资料,可能经过某些带有某些意图的历史学家的主观挑拣;其次,可能是经过传统上层精英带有文化批评的论述;再次,还经过政治意识形态有意识的删减和增加;最后,它又经历了水、火、战乱的等等历史的淘汰。你怎样穿越历史和政治,找到新资料,重写思想史和文化史,还真是很不容易的。
现在思想史和文化是领域,有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就是各人用的资料都差不多,特别是有的人习惯了Google和Baidu,什么事儿来了,就在网上一搜。其实网络资源对任何人都是以一样的,你聪明也罢笨也罢,电脑一敲,出来的都一样,素以大家一样,根本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融入思考,更不是有意义的“选择”,倒常常是无意义的“堆垛”。有的资料,你用我也用,说不清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要知道是资料上没有新开拓,往往论述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史料一旦有新发现,论述就自然会发生变化。所以发现新史料,是学术进步最基础的一步。举两个我自己熟悉的例子,关于中古时期道家公开的以性事为核心的“过度仪”,经历隋唐宋明,历史资料就差不多都散佚了,幸好从零零星星的资料中,还勉强可以勾勒出来它的过程,人们才知道中古中国的宗教里面,会有这种“不文明”的宗教仪式存在;又比如说,如果不是一块《唐中岳沙门释法如行状》石碑和敦煌文书《传法宝记》的存在,禅宗神秀、慧能相争六祖衣钵的故事就可能被相信为历史了。所以,你首先得面对的就是思想史文化史文献资料本身的挑战。

第二呢,就是得回应学术史的挑战了。
就从有了大学、有了期刊、有了规范算起,现代学术已经一个世纪了。这一个世纪里,你研究的题目,不大可能没有人做过,你不可能是横空出世,前无古人,所以你就得看看这一百年来,别人在这个领域做了些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他们是怎样一步一步推进的。然后才能说明,你在结论上、资料上,是否可以比他们多一点是什么,这就是学术史的回顾,博士第一章,就得先交代这一个。大家看理工科的论文,这一点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我们人文学科的学位论文,也许还远不够。当然,从,1990年代起,有很多人在做学术史,可是,很多人把学术史做成了学者或者文人的心灵史或感情史,最多是思想史。为什么?因为很多号称做学术史的人,并不真的懂学术。像王国维,你老是讲他在颐和园昆明湖一跳,是殉大清国还是追寻意义,老是引用陈寅恪那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把王国维说成是思想先驱,精神楷模,却不讨论他的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那不是“学术”的历史;又像陈寅恪,你总是纠缠在他的人生与命运,他的政治立场,但是如果你不了解他早年对欧洲东方学的知识、对敦煌与佛教之学之重视,和对历史语言之学的运用,不了解他对后来中古国家家族、族群、地域、宗教的把握,怎么算得上是“学术”的历史?
特别是现在很多人,刚进入一个领域,就以为前无古人,让我想起古人那句话,“见到一个小土坡,便上,却以为是一览众山小”。其实你仔细看,前人没有开垦过的并不多,谁让你在现代学术已经积累百年的时代?话说回来,因为你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往前才可以看得更远,往后才可以检讨前人的问题,过去虽然有一百年,但人文领域却像福柯讲的,常常要回到起点,因为这个领域是需要不断“脉络化”的,但历史一旦“脉络化”久了,就得“去脉络化”,因为以前那个脉络是经由某种观念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所以就得要你用新的资料、新的观念,把它打散再度组合。我一直用一个比喻,就是过去的历史系谱,就好像大姑娘的头发,已经被某种意识形态编成一条粗大的辫子,如果我们不怀疑它,以为历史就是那一根大辫子,倒也罢了。可是你要重新书写历史,就得“去脉络化”,让历史从那固定的大辫子中解放出来,回到披头散发的时代,重新用你反省和检讨过的观念去编新辫子,也许是另一根大辫子,也许是新疆式的好多辫子,或许是传统的两根大辫子,这样历史就不一样了。
我举一个常常被检讨的例子,就是“中国哲学史”。要搞清楚“中国哲学史”这个概念,就要从根上说起,你得搞清楚,当年“哲学”这个概念工具,是怎么被晚清明初学者从日本引进来的?这个新的概念工具怎么重新整合和塑造了中国古代思想资料?它又怎样经由谢无量、胡适、冯友兰、胡汉民等等的解释和使用,形塑了“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还衍生出后来很正统很革命的中国哲学史?你要了解这些,可能你要看很多资料,得细细想其中的问题,然后把一些看似具体的学术争论嵌入这个学术史里面去。比如,从胡适和冯友兰关于老子年代的 争论,到后来胡适对于冯著中国哲学史的批评,你到底如何评价?这涉及研究中“哲学”倾向和“历史”倾向的差异,有人说是汉宋之争,究竟是不是?这也涉及中国哲学史中,儒家和佛教、道教孰轻孰重的价值判断问题,有人说是“正统的”和“非正统的”,究竟是不是?又比如,你一定会读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吧,这是确定冯著中国哲学史地位的一份重要文件,常常被人引来引去。可你觉得应当怎样理解呢?陈寅恪是真的那么肯定冯著哲学史吗?如果是,那么在上册的审查报告里,他为什么先说古代“去今数千年,其时代之真相,极难推知”,又说现存文献古代文献“仅当时所遗存最小之一部”,只能用艺术家的想象和欣赏的眼光和精神来帮助重建,再说虽然要有同情的理解,但是“但此种同情之态度,最易流于穿凿傅会之恶习”?这里是褒是贬?最后陈寅恪既说“非经过解释及排比之程序,绝无哲学史之可言”,又说这种有条理和系统的整理,“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这又是为什么?如果你再读另一篇《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他这样反复说佛教和道教的问题,甚至说儒家学说虽然制度法律公私方面影响甚大,“而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不如佛道二教者”,那么,他对胡适批评冯友兰的意见(即“正统的”哲学史),是否有点相似的默契?
可是,如果你连前人做的什么,怎么书写历史,为什么这样写,都不清楚,怎么可能证明你没有抄袭和剽窃,怎么能说你的研究有新价值,给学术界提供了新东西?

第三,现在的人做学问,还得面对国际学界的质疑和竞争。
关起门来充大王,这谁都会。问题是,现在门打开了关不上了,你研究“中国”,他也研究“中国”,你看中国的文献,他也看中国的文献。不要说现在互联网上资料,一Google就来,就是过去一百年,人家深入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得也不比你差。当年胡适、傅斯年、陈垣这些人,都对日京(京都)和法京(巴黎)的汉学很吃惊,觉得人家成了中国研究的中心,还发愤要把这中心夺回来。道理很简单,当中国成为了大家共同的研究领域,你就不得不和东洋人、西洋人较长论短。自从传教士以来,西洋人就有研究中国的习惯,数的出来的欧洲大腕儿,像沙畹、伯希和、马伯乐、葛兰言、戴密微,一直到谢和耐,美国后来居上,影响巨大的,也有像费正清、列文森、芮沃寿、牟复礼、史华慈、杜希德,而日本明治以后,无论东京的百年枯寂,还京都的内藤湖南,后来的宫崎市定,到刚刚去世的沟口雄三,都提出了很多解释中国的概念和设想,像什么“尧舜禹抹杀论”,什么“唐宋变革论”,什么“亚洲史”,什么“前近代”等等,你都得面对,不能闭了眼睛说,我不理睬你们,我自己玩儿。如果你做的是现代学术,你就必须得知道,在这个领域他们干了些什么,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在哪里?
我一直强调,,外国的中国学,本质上是外国学。他们要解决的问题,他们的研究对象中国,可能和我们不太一样。所以这些外国学者有很多来自他们学术、思想和政治的问题意识,这当然和我们不同。不过,你也要注意,他们有一些方法、角度和关注的点,也是需要我们学习的,你看孔飞力的《叫魂》,你会不会觉得这种观察清代政治与社会的方法很特别?比如你看到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你会不会对他批评的“冲击——反应”论和“帝国主义”等等有所认识,而对他所谓“在中国发现历史”有所反省?至于像罗友枝以来,一直到“新清史”如欧立德等人的论述,除了某种隐藏的政治意识形态,你是否也觉得讨论满族及周边民族在大清帝国的认同问题,仍然有一定的意义。
我不是说你非得在SSCI、AHCI上发表英文文章,现在的“中国研究”领域,早已不是你中文和华人自己玩儿的世界 了。我曾经和几个老外聊天,他们也常常看中国国内的文史刊物,曾经提出三点疑问,一是为什么你们的学术论文,使用的概念术语都很笼统模糊,二是为什么你们那么容易阅读汉文史料,但论文里用得还是那些老掉牙的资料,三是你们为很么不看我们老外的研究,甚至也不看你们国内的研究,论题总是重复来重复去?我无言以对,所以我希望你们拓宽眼界,所谓博士生之“博”,可能是博士生期间最需要培养起来的素养。

三、从实招来:关于这门课程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内容
(本节从略)

结语:一点感慨
现在中国大陆的文史学界,有很多进步,也有很多毛病,大家都看到大问题,是底线太滥,平庸当道,学风不正。对于博士生来说,我也要先讲点不好听的,因为对于年轻人来说,很有危害也很容易犯的弊病,大概有几类,当然病根儿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来自我们当老师的人。
一是“追逐时尚”。有些人不愿意想傅斯年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取下死功夫熟悉历史、文献,平时使用的资料,只是转抄自别人的著作,或者少量早已经咀嚼烂了的选本,又只是依傍某种时尚的理论与概念,稗贩转来的译文体字句,硬把不通的两面靠口水念起来,半通不通,全是空口说白话。但是因为它好像很“前沿”、很“流行”,没准儿还得到三两个洋人喝彩,于是,一些年轻的博士生很容易受影响。二是“伪装旧学”。有的人,现在很喜欢标榜自己是做“旧学”、做“经学”、做“考据学”,文章写得像老学究一样,看上去很“东方”,甚至很“中国”。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长袍马褂包装起来的伪传统学问,以批判面目出现的新时尚。最近我就发现,以前某些某头没脑地追逐西洋新潮的人,居然也转回头来说什么“汉语学术”,也侈谈什么“发现中国”,害得有些年轻人也觉得,只有这样才找到组织了,做出一副脸说话都带文言的样子,这很可怕。三是“文化大话”,有的人不能把学术研究和社会评论做合适的区分,常常把学术上东鳞西爪得来的一些知识,当成支持他们进行社会或文化评论的基础,又以社会和文化批评的影响力来包容学术,看上去似乎有关怀有抱负,特别是因为经过媒体包装和渲染,能够哗众取宠暴得大名,所以会让一些学生特别羡慕,事实上,他既扰乱了学术领域的独立性,又丧失了社会政治文化领域的现实感,学术成为了自己做社会批评的机关炮,而批评又成为了保护自己学术不受严格检验的保护伞。四是用一知充百知,搞“高调酷评”,一些人以所谓学术批评为借口,拿自己知道的那些犄角旮旯的饾饤知识,当了放大镜,在人家身上到处找毛病,找到一点儿就无限放大,如机关枪一样横扫过去,所谓柿子找软的捏,一阵猛批。以确立自己裁判或警察的居高临下,却从来不认真做自己的事,只是因为媒体效应,而轰动一时。
上面这四种毛病如果合在一起,既得到制度的护航,加上投合某种意识形态口味,在得到媒体支持,有三两个喝彩,那么也许会有人跟风,这样中国学术界将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这也许是我杞人忧天,也希望这只是杞人忧天的牢骚


 (摘自《思想史研究课堂讲演录续编》,题目为摘录者所加)

2013年6月9日日曜日

日文书单


1.   中国歴史研究入門  \2,500       
2.   近世日本政治思想の成立   \2,500       
3.   白川静著作集6 神話と思想      \4,000
4.   白川静著作集8 古代の文学       \4,000
5.   漢字百話 ・中公文庫     \500
6.   井上毅と明治国家  \3,200       
7.   伊藤博文 近代日本を創った男  \2,000
8.   近代日本の国家構想 1871-1936    \2,000
9.   先哲叢談   \2,500
10. 法と秩序 -仮刑律、新律綱領・改定律例他      \2,000
11. 日本近代法史講義        \3,000
12. 近世思想論 講座日本近世史9    \2,000
13. 近世日本哲学史    \1,800
14. 天皇制国家と政治思想     \800  
15. 維新の精神 第三版       \1,000
16. 日本近代思想の形成       \2,000
17. 桑原武夫全集3 伝統と近代化    \750  
18. 実学思想の系譜    \3,380
19. 東洋倫理思想史〈現代哲学選書 7       \1,500
20. 国学の人びと その行動と思想(日本人の行動と思想42)      \2,000
21. 新日本史 全2冊 \2,000       
22. 日本近代思想大系 10 学問と知識人 \1,300                                
23. 近代日本の形成と西洋経験 \2,520                                  
24. 日本近代思想史における法と政治 \1,500                            
25. わが闘争 上下 続・わが闘争 生存権と領土問題 3冊揃 \1,500    
26. 丸山眞男回顧談 上・下 \2,500                             
27. アジア遊学 151 特集 東アジアの王権と宗教  \1,800          
28. 日本社会の歴史 上下揃 \3,600                             
29. 近代日本の社会科学 丸山眞男と宇野弘蔵の射程 \3,500              
30. 論理学 哲学の集大成・要綱第一部 \2,500                                 
31. 歴史哲学講義 (上・下) \800
32. 歴史哲学緒論 \945
33. 中国革命の起源 1915-1949 \1,470
34. 戦後日本の知識人 丸山真男とその時代 \1,500
35. 歴史哲学講義 上下全2冊 (岩波文庫) \800
36. 封建的世界像から市民的世界像へ(限定復刊) \3,500
37. 丸山真男論ノート \800
38. 丸山眞男論 - 主体的行為.ファシズム.市民社会 \1,800 
39. 丸山真男集(全17冊揃)\18,000
40. 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 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2,340
41. 史料構成近代日本政治史\1,000
42. 政治学事典\6,450
43. 現代中国政治[解説]\ 1810
44. 丸山眞男講義録\12000
45. 一般国家学\2500
46. 中国政治論集\600
47. 吉本隆明全著作集13\500
48. 忠誠と反逆  転形期日本の精神史的位相\ 900
49. サントリー学芸賞選評集\3,000
50. 自己内対話 \2,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