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金曜日

郭世佑:政治改革与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1.       甲午争前夕,法国驻华公使施阿(A·Gerard)中国的印象是:
  18944期,中国确实处于一种酣睡状中。它用并不继续存在的大和威力的幻想来欺自己,事上,它剩下的只是数众多的人口、辽阔的疆土、沉重的担,以及一个虚无缥缈的假--它仍然是中心帝国,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像麻病人一,极力避免同外国接触,当我能更仔地开始察中国,并同理衙大臣初次会以后,我惊发现这满汉帝国竟是如此蒙昧无知、傲慢无礼和与世隔粗暴地不要摸我的警告。

2.       194012月,刘少奇在《抗日民主政》一文中就写得很清楚:共党及其军队不会忘革命的任是争取中国的独立自主与人民的民主自由有人:共党要取政,要建立共党的一党是一种意的造蔑。共党反国民党的一党,但并不要建立共党的一党刘少奇还说后抗日民主政只要一有可能,当人民的组织已有相当的程度,人民能够选择自己所愿意的人来管理自己事情的候,共党和八路、新四就毫无保留地政于民,将政全部交人民所选举的政府来管理。(原《江淮》刊号,中共中央中原局宣部主,《刘少奇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2—176
3.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不得个人制。(哈耶克芸芸百姓来法律提供保断,它以一种安全感和可靠感,并使人不致在未来于不祥的黑暗之中。(布鲁纳语) 就法官而言,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的上司。克思)就全社会而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里士多德

4.       秀三的判断: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的反差。

5.       云就曾反复提醒领导干部,要警惕轿子、吹喇叭的人,否,将重影响正确决策的形成,党的建造成极大的危害。

6.       一个国家没有纪实的新而只有快意的言,没有公正的批而只有意的谩骂和丑——是一个民族的大耻辱。都是摧残言出版自由的当然果。(胡适)更何况,自由是一切利之母。(卡多索 ),错误的和可笑的管理都无大雅,但必社会免受那些无意中揭示出不受迎的事真相的批家的侵害。·姆斯基

7.       据《治通记载贞观十六年,某日,唐太宗找到谏议大夫褚遂良,想看看关于他的起居注,褚遂良不行,因史官记录皇上的言行,善都要,只有这样,才能做皇帝的有所束,不敢”,所以不能皇上自己看。唐太宗朕有不善,卿亦之邪?:,不敢不。黄侍郎刘泊曰:借使遂良不,天下亦皆之。史官的分与著,令唐太宗也不得不有所畏惧,然他拗地找到修国史的房玄,要看起居注,房玄只好与事中敬宗加班加点、减原于皇上当年诛杀兄弟的玄武,用尽量隐讳,形成所的《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至于唐太宗并不以诛杀兄弟丑事,无需隐讳房玄重写,另当别论,并不等于唐太宗就不畏史官了。

8.       列宁说过判断史的功,不是根据史活家没有提供代所要求的西,而是根据他比他的前提供了新的西。

9.       史研究一般分三个面,一是事描述,它需要如,二是因果分析,它需要全面,三是价值评判,它需要冷静,其中事描述是基,因果分析其次,价值评判最次,而且越往后,主性越多,只要你把事与因果关系清楚了,你怎么衡估其功大小,就不太重要了,事清楚才是关,事实评判比价值评判更重要,判心也比判方法更重要。

10.    克思自己造自己的史,但是他并不是随心所欲地造,并不是在他自己定的条件下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去承下来的条件下造。

11.    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找他想要机会的人,如果找不到机会,他就去造机会。纳语

12.    阿奎那说过何人,如他人制定法律,将同一法律用于自己身上。德也制定法律法令,就是了不让强者做什么事都横行霸道,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都需要把法当真,依治国。否,当代中国的法治就非子式的法家套路,以刑酷吏治民,而非民治,那就很难彻开英国作家哥德斯密斯的预见法律吸吮人的膏血,而富人却掌握着柄。


13.    梁启超二千年来翻案,吾所不惜;与四万万人挑,吾所不惧!

笔记

梁啓超相關
梁啓超 儒家哲学、『飲氷室合集専集一百三』中華書局、1989年、6頁。
「青年腦筋之中充滿了一種反常的思想,如所謂“打倒孔家店”,“線裝書都應在茅坑裡三千年”等等,此種議論,原來可比得一種劇烈性的藥品,無論怎麼好的學,經過若干時代以後,總會變得摻雜許多凝滯腐敗的成分在裏頭,譬諸人身血管變成硬化,漸漸與健康有妨礙,因此,須有些大黃芒硝一類瞑眩之藥瀉他一瀉,所以那些奇論,我也承認他們有相當的功用,但要知道藥到底是藥,不能拿來當飯吃。」

梁啓超《論中國学術思想変遷之大勢》、『飲氷室合集文集七』中華書局、1989年、39頁。
“儒学统一者非中國学界之幸而实中國学界之大不幸也”

《荀子》的“性悪篇之中,有如下論述。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争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悪,以為偏険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僞也。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聖人化性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是禮之所起也(禮論篇第十九)。
荀子”有治人、無治法(《荀子君道篇》)
孟子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爲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章句上》)。
 “上下設,民生體,而國都立矣。是故國之所以為國者,民體以為國。(君臣下第三十二)
 先王善與民為一體,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君臣第三十)
 “夫民別而聽之則愚,合而聽之則聖……先王善與民為一體。與民為一體。則是以國守國,以民守民也。”(君臣上第三十)

“法者,民之父母(《管子》法法第十六)、“法者,天下之至道。聖君之實用也(任法第四十五)、 “法者,天下之儀也。所以決疑而明是非也,百姓之所縣命也。(禁蔵第五十三)

《管子牧民第一》之中有言:“國有四維。一維絶則傾,二維絶則危,三維絶則覆,四維絶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管子主張干渉主義,主張嚴刑峻法的同時,還主張:“夫民必得其所欲,然後聽上,聽上,然後政可善為也,故曰德不可不興也。(五輔第十)“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牧民第一)在這些主張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民本思想的色彩。另外還有,“民之観也察矣……故我有善,則立譽我;我有過,則立毀我。……故先王畏民。(小称第三十二)

2014年4月19日土曜日

为诗辩护

为诗辩护
雪莱

人是一只夜,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歌喉唱歌来慰藉自己的寂寞。
是一柄光的,永没有鞘,因为电光会把藏的鞘焚
一切崇高的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潜藏所有的橡,我固然可以拉开一的罩衫,可是潜藏在意最深的赤裸的美却永不曾揭露出来。
真的,是神圣的西。它既是知心又是它的周,它包含一切科学,一切科学也必溯源到它。
是一切事物之完美无缺的外表与光,没有,我在世此岸的安慰是什么?我们对彼岸的憧憬又是什么?
是最快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最良善的瞬记录
诗总是和喜悦相伴的;所接触的一切心灵,都敞开自己来接受那个与中愉快相混合的智慧。在世界的童年期,人自身和他的听众都不完全理解美:因为诗超越了意,并且高于意,以一种神圣的不可知的方式起着作用;里,大的原因和效果密接合,表了一切力量和光,但后来的世代,加以探索和估量。
人是世的立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