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1日木曜日

《读书》 2010年9期

《读书》 20109

1. 北京人离中央政府很近,对政治变动的大世面从不陌生,又看惯了北京的城市格局宏大,看惯了各地官商来往频繁,北京人也就具备了一种开放包容,大方大气。

2. “文革”使得城市的高尚文雅不复存在,争凶斗狠成了青年行为的最高价值。王朔小说《动物凶猛》。

3. 马太效应。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热钱涌向沿海发达城市,造成今天大城市发展的“马太效应”,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成了“吸血鬼”。

4. 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多的越多,少的越少。

5. 一百年前,法国城市规划者奥斯曼在主持巴黎城的大规模改造中,将城市小巷改造成著名的法式林荫大道。本雅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样的“艺术”和“技术”联姻的城市美化运动,如何变成了资产阶级的“战略性的美化工程”。

6. 美国经济学家,巴里诺顿 Barry Naughton 《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 Chinese Economy: Transition and Growth.

A 将中国政府自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所采取的政策评价为:在人们的记忆中,很少有哪次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涉计划能够像这样以教科书方式搞定的先例。

B 中国传统经济,农业精耕细作单位土地的平均产出较高,但每单位劳动力投入的平均产出却很低。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寻找使福利最大化的道路。

C 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小农经济传统的回归,以及与传统小农经济相伴相生的小规模家庭企业的发展。从历史路径看,中国在1978年后能如此迅速发展起来,根本上是回归传统经济的结果。

7. 詹姆斯 布坎南 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 theory

A“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政治决策领域,从而扩大其影响范围”

B《自由,市场与国家》,批评80年代的经济学是“一门忘记了最终目的或意义的科学。”在他看来,脱离了对道德哲学原则的严肃讨论,实证经济学家们沦落为一群“思想阉人”,他们逃避了本应担负的道德义务。

C 布坎南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工作,在一个以追求效率为目标的市场社会中,为经济学构建所谓伦理学基础。

D 布坎南与罗尔斯,故友。罗尔斯的契约主义政治哲学和布坎南的立宪经济学思想之间有很多契合之处。

E 两人同时注意到“不确定性”对理性选择的深刻影响,并将这一影响引申至社会初始层次上,分别提出了所谓“初始原则”的概念和条件。

F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是处在一种假设的原始状态中的有理性和“相互冷淡”的各方在“无知之幕”后共同选择的---罗尔斯认为这种状态下达成的契约才能实现所谓“公平的正义”。

G 布坎南的契约主义正义观念,一致同意即正义。

H 布坎南的立宪经济学体系中,宪法仅仅是一套具体规则之上的规则,它的合法性只需来自利益相关者的“一致同意”行为,而不必遵循任何更高层次的精神或实体原则。

I 由于布坎南的“宪法”概念中不带有宪政色彩,所以他的立宪经济学忽视了由于人天生能力和禀赋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对等性。

J 坚定地把握住经济学学科核心的科学性,同时试图将它的意义扩展开来,去认识一个有序社会的潜力。

8. A中国正处在由传统伦理文明向现代法律文明秩序的转型之中,确切而言,恰为这一进程的收尾阶段。

B若以哈贝马斯的欧洲现代历史中“法制化”四波浪潮说立论。。。。

C晚近以来,经由国家利益的合法性转向逐步实现着对于政治正义性的重构性期待,引述出了人的联合及其相互承认法权这一现代国家的组织原理议题。

D 笔者意欲说明的是,政治合法性不仅奠立于文化忠诚,而且以公民理想和民族理想的合一为悬鹄。同时,以法律信仰来象征对于民族国家的全民政治忠诚,将独立个体的权利诉求笼统于普遍主义的法权安排,在赋予其中国文化形式的努力中,将作为成熟的政治民族的中国这一法律共同体,托付于中华文明的宪政秩序。

E 民族国家的法律共同体属性,回答了由此定位引发的国家利益合法性转向的实现机制问题。其基本理路是,自由公民的政治联合构成了自己的民族国家,相互承认的法权原理恰恰奠立于历史文化命运共同体的体认之上。

F 如此论说,基本用意在于调和公民理想与民族理想,化解自由主义普世价值与民族主义的深沉归属诉求之间的紧张。

9,A 本内迪克特 拉佩尔《话说欧洲民族性》,人大出版社,2007年,49页。“使人无法相信的是,浪漫主义竟然诞生在一个以严肃著称的民族。浪漫是严谨的反义词,是通向情感的路口。这首先与我们所认为的德国人的性情是相矛盾的。我觉得我们根本不懂德国人。”

B 诺伯特 埃利亚斯在《德国人研究 德国十九和二十世纪中的权力斗争及习性发展。》。“二战”前西方国家领导人对德国最大的误读:西方笃信理性,认为凡事皆有其因,人们做事情也必须有一个合乎理性的动机。

C 西方的功利思维,工具理性始终未能看透纳粹领导层的心态,即一种宗教式的世界观,为实现“德意志民族使命”而怀抱的使命感。

D 屠犹,出于一种种族主义的信仰。“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并不是服务于什么可以称之为理性的,民族社会主义者们是被他们强烈的和不可动摇的信仰所驱使才干这些事情。”

E 不可理喻的力量。

10 A 尼古拉 列斯科夫。我们知道这个名字,多半要归因于本雅明的文学批评《讲故事的人》。

B “时间的分分秒秒都可能是弥赛亚侧身步入的门洞。”

C 本雅明思考与写作中的一大悖论性特质:在表面的清晰叙述下暗流涌动,看似明朗而又着实暧昧。

11 A 以赛亚伯林 《俄国思想家》,俄国知识分子有着“幽闭恐怖症”与“广场恐怖症”两种矛盾的心理。“幽闭恐惧症”害怕专断对自由的压抑,渴望多元的光明;而“广场恐怖症”则恐惧选择,在需要意志决断之时常常放弃责任,幻想着有一个更高的一元意志做自己的主宰。

B 弗兰克《俄国知识人与精神偶像》“俄罗斯精神不知道中间道路,或拥有一切,或一无所有。”

C 弗兰克批评德国民粹主义,指出“他们的上帝是人民,他们的唯一目的是多数人的幸福。”他们信仰的是以虚无主义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与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的功利主义,它否认一切绝对价值,把为多数人(或人民)主观物质利益服务当做唯一的目的。”

D 爱祖国--这是壮丽的事业,然而还有更壮丽的事业,那就是爱真理。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