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月曜日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史》之一

列奥·施特劳斯,约瑟夫·克罗波西:《政治哲学史》。李天然 等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3年

译者序
1. Leo Straus 1899—1973
2. 当人们对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被定量的和行为派的政治科学家们弄得黯然失色时,他为在大学中复兴并坚持这种研究做出了贡献。
3. 政治哲学的定义:是哲学的一个分枝,它以寻根求源,广泛而系统的方式探讨人类政治生活的问题。对于政治领域中的事物,我们有态度和判断,这样的判断是以一定的标准为前提的,政治哲学的努力就是要探讨这些标准。
4. 政治哲学本身并不是中立的,它的目的既在于认识政治事物的本性,也在于认识公正的或好的社会制度。
5. 随着哲学与科学的分野,以及现代自然科学权威地位的确立和哲学作为科学之科学地位的丧失,哲学同科学的区别被引入了关于人类事务的研究,于是便有了非科学的政治哲学和非哲学的政治科学之分。
6. 政治哲学已经名存实亡。Why,当今社会科学中盛行的实证主义。这种实证主义坚持“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主张社会科学必须将自己的范围严格限于事实领域,因为事实领域可以应用经验的或自然科学的方法,以从中求得确定无疑的规律。价值领域不可能有真正严格的确定性。
7. 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别成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
8. 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的弱点。A,无法真正做到它所谓的“价值中立”或“摆脱一切价值”。相信现代科学知识是最高形式的人类知识,也就是贬低前科学的知识。B,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必然转变成为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历史主义,一切的思想和行为都依赖于历史情况,而历史情况的结果证明没有任何理性的目的或意义。相对主义,表面看来是绝对的东西,只不过是相对于特殊偏爱心理而言的观念。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充分发展,最终会导致放弃事实与价值的区别,并否定现代科学的权威性。C,现代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以及必然与之伴随的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最终蕴含着本来意义的政治哲学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而本来意义的政治哲学却被现代社会科学当作非科学的东西加以摒弃。这便是现代社会科学的困境。
9. 西方的危机:现代社会科学之中的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历史主义和相对主义对古典政治哲学的挑战,使西方世界丧失了对其原有宗旨或目标的信念。因为放弃对人类目标的理性思考,否认关于好坏,善恶,正义与不正义之标准的真正知识的必要性,必然导致虚无主义和道德,思想境界的堕落。
10. 施特劳斯的反应:研究历史上的政治哲学,以试图从中发现现代政治学说的前提,并从中找到克服现代危机的理论基础。
11. 萨拜因是一个历史主义者,他自称是从“一种社会相对论的观点去撰写一步全面论述西方政治理论的史书”,政治理论依赖于历史情况,脱离了具体的历史情况便失去了意义。耳施特劳斯则可以说是一个理性主义者,他和克罗波西宣称,为了理解古今社会,我们不仅必须了解历史上的政治哲学,而且必须从历史上的政治哲学中学习仍具有生命力的问题。
12. 《政治理论史》,描述政治思想的历史发展和演变。《政治哲学史》,着重阐发政治哲学家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论述。

第一版序言
1. 历史上政治哲学家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我们自己的社会中依然存在,只要在主要之点上不言而喻或不知不觉得到回答的问题依然能够存在。
2. 即便学生掌握了某个思想家的学说的最好的二手资料,他也只掌握了关于那一学说的意见,一种传闻,而非那一学说的知识。
3. 本书,至多只能起辅助学生读原著的作用。
第三版序言
1.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争论。Why?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并不是政治哲学。在当代,政治科学总是以曲折不定的方式反映着人类对自身力量,眼界和目标所做的哲学思考,并迟早会通过政治制度而影响人们的自发见解。
2.

绪论
1. 政治哲学,产生于古希腊的政治生活。
2. 由苏格拉底所创立的那种政治哲学称为古典政治哲学。居于统治地位,一直到16,17世纪现代政治哲学产生。
3. 现代政治哲学是同苏格拉底所奠定的原则实行自觉决裂的结果。
4. 最早的哲学家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论述自然的人”,以区别“论述神的人”。因此,哲学最早的主题是“自然”。
5. 神如此无所不能,不是因为他们真得无所不知,而是因为他们知道事物的自然---并非由他们创造的东西。
6. 自然的发现导致将“方式”或“习惯”之间的根本区别成了注意的焦点。自然的发现导致将“方式”或“习惯”一分为二,一方面归于自然,另一方面归入“约定”或“法律”。
7. 自然一旦被发现并被理解为与法律或约定有着不同起源的东西,就有可能而且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政治事物是自然的么?如果是,那么它在多大程度上是?
8. 法律不是自然的。而服从法律一般由被认为是公正。因此,人们不得不考虑公正是否只是约定的,或者有没有自然而然就是公正的东西。且法律是政治共同体的产物或基础,那么政治共同体是自然的么?
9. 所有的公正都是约定的或有些公正是自然的。在苏格拉底之前就有着相反的答案。约定主义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公正都是约定的。至于相反的观点,这里只能说它是由苏格拉底创立的。
10. 一个敬神的人只能探究留待人来探究的东西。
11. 法律,即人的法律,是以某种神圣的或自然的法则为根源的。可是,这意味着人的法律恰恰由于不同于神圣的或自然的法则而不是绝对正确或公正的。只有自然的正义本身,即正义的“理念”或“形式”,才是绝对正义的。
12. 如果不了解人类社会的自然,就不可能了解人的自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类社会的最完美形式是城邦(城市国家)。
13. 古典政治哲学中并没有“国家”这个概念。当人们现在谈及“国家”时,他们通常指的是与“社会”相区别的“国家”。
14. 城邦这一概念先于国家和社会的区别。
15. 他们主要关心城邦是因为他们偏爱城邦,而不喜欢其它形式的政治社会。理由可能是这样:部落不能达到高度文明,而大规模的社会又不可能是自由的社会。《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们仍被迫证明一个大社会有可能是自由的或是共和制的。《联邦党人文集》的作者们自称“Publius”:共和政体暗示着古典时代,而且因此暗示着古典政治哲学。

第一章 修昔底德
1. 常被看作是历史学家。他说,他对这场战争的研究将不仅有助于人们了解一场特定的战争,而且有助于人们更一般地了解过去,甚至未来,因为在他看来,未来同他所阐明的过去还会有相似之处。因此,他敢于称自己的著作是“一切时代的财富”。
2. 所记述的政治言论。我们似乎听到他们在以正义或上帝的名义进行辩论,在呼吁热爱自由或帝国的荣誉,在警告错误政策的可怕结果。
3. 重要的是,他们谈的是我们自己也同样关心的政治和道德的问题,而且敌对双方都呼吁我们按照他们的观点来看待这场战争。----普遍意义。
4. 修昔底德的沉默表明他是一个老练的政治教育家。How 他没有告诉我们他是否赞成某一既定政策,而是让我们自己做出判断,然后让其经受战争的考验。唯有后来政治生活本身的实际进程,才使我们懂得那些发言所产生的实际后果,并恰如其分推断其中所包含的智慧。----诸葛亮《隆中对》
5. “叙述本身秘而不宣地引导读者,可能比说教更为有效。”
6. 即在他明确引导我们思考的地方,他仍首先鼓励我们采取自己的立场,并鼓励我们通过对本书所述内容的亲自感受而接近他的观点。
7. 战争的起因:真正原因----雅典人的日益强大引起了不安,迫使斯巴达人发动了战争。宣称的原因----公开的指控只关涉到雅典势力发展的事例:科林斯对雅典的指控。
8. 一句话,雅典人的“天性是既不让自己安宁也不让别人安宁”
9. 表面看来,战争的起因是雅典人对整个希腊,特别是对斯巴达联盟所采取的不正义行动以及将会采取的不正义行动的威胁。修昔底德说,这是希腊世界相当普遍的看法。战争开始时,普遍倾向于同情斯巴达。然而,修昔底德告诉我们,斯巴达发动战争和试图摧毁雅典帝国的决心,主要地是由它自己的担心。
10. 科林斯威胁,如果斯巴达仍旧无所作为,那么他们将退出联盟。由于怕失去众多盟友,斯巴达才转变了不愿进行战争的一贯立场。
11. 雅典人提出要根据停战协议使所有的争端都服从有约束力的仲裁,而斯巴达人即没有提出也没有接受这一主张。
12.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印象:对战争负有罪责的与其说是斯巴达人,不如说是雅典人

雅典人的帝国主义论调。
1. 他们不应因拥有自己的帝国而遭此仇恨,并且他们拥有自己的帝国并不是不合理的,或许也不是不公正的。
2. 雅典人说:他们之所以建立和扩张自己的帝国,首先是为担心,其次是为荣誉,最后是为利益所迫。---如果行为的动因不仅出于担心,而且还为了荣誉和利益,那么这样的行为能说是被迫的,并以此为借口么?
3. 雅典人说:就屈服于帝国的诱惑而论,他们并非第一家,但帝国总是通过强者征服弱者而建立起来的,有机会凭力量获取某种东西的人从不被有关正义的说教所劝阻。
4. 雅典人警告斯巴达人不要破坏他们之间的停战协议,而要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但他们公开承认:正义决不会阻止他们追求未来的帝国。
5. 厌战的雅典人,他们的帝国“像一个暴政,接受它被认为不正义,而放弃它又是危险的”。
6. 他们声称,除非两个平等的国家的相互竞争,否则正义就是不屑一顾的东西。
7. 雅典人“一方面根据神的意见,另一方面根据人的永恒的天性,我们认为谁有力量谁就应该统治。这一法则不是我们规定的,也不是我们首先运用的,但我们承认它的存在,并愿它永远存在。。。。。如果你们同我们一样强大,你们也会运用它”
8. 这是修昔底德著作中最臭名昭著的一段话。
9. 撇开雅典灾难的原因不谈,越多地读修昔底德的著作,就越少地感到雅典人的灾难是罪有应得。我们对这部著作的最初反应不是满足于正义得到了伸张,而是更可能感到悲哀。这一悲哀之情至少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这样一种愈益加深的感觉,即雅典人的失败并不是正义的胜利,相反,正义本身存在于战争的主要受害者之中。
10. 雅典的失败并未使米洛斯人及雅典帝国的其他受害者得到拯救。胜利的斯巴达人变得至少与雅典人一样富有侵略性。
11. 许多城邦和国家参加了攻打或保卫西西里的战斗,修昔底德指出,所有这些城邦和国家的行动一般并不时出于正义,而是出于利益或其他动机。
12. 雅典瘟疫期间,死亡迫近,人们摆脱了来自神或人类法律的禁忌,认为尽快获益和及时行乐并无不当,因为他们认为他们的生命和财产都是暂时的。
13. 全希腊世界的内战。原因是植根于渴望,迷恋荣誉的统治欲,但不久暴力行为就成了无缘无故,肆无忌惮的行为。
14. 正义在自私与暴行面前无能无力的可悲景象不仅仅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特征。
15. 无论对于政治家还是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整部著作的最为显著的教益就在于使我们清醒地估计到,只要人类继续存在,人的天性一有机会就会一次次地战胜正义和法律的脆弱约束。
16. 斯巴达在对外事务中的克制根源于害怕奴隶造反。
正义与利益
1. 我们所谓战争中正义的软弱与其说是悲哀的理由,不如说是他们所谓强者必然总是统治弱者这一基本命题的进一步确认。
2. 大国的优越感使他们的言论最为坦率。正义取决于相互匹敌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强者就可以随心所欲,弱者就得屈服。
3. 正义永远在于个人自身的最大利益这一主张,恰恰包含在正义的概念之中,因为我们把正义看作是共同利益,而共同利益包括个人利益在内。
4. 因为他们自视高尚并应该统治,所以雅典人把他们所期待的帝国的荣誉和光荣不仅视为于自己极为有利的事情,而且也视为更伟大的事情。
5. 精力旺盛的人们不是被物欲,权欲甚至荣誉欲所激励,而是“由对遥远缥缈的景象的渴望所激励”。
6. 伯里克利明智地意识到任何事物最终必然灭亡,并因此认为雅典人最好把永远值得纪念的光荣作为最大的利益来追求。
7. 平民百姓往往被愚蠢的党派偏见所左右,而且其行为也轻率鲁莽得多,因为他们显然认为,他们为自己着想也就是为城邦和神着想。
8. 雅典人的帝国主义从一开始就是有缺陷的,根本不明智的。A 雅典人热衷缔造伟大而高尚的帝国。不过,既然自视高尚,他们就不能无视他们欲加统治的那些城邦对他们的谴责。辩护,他们同所有人一样为自私的本性所驱使。B 由于自视高尚,他们就不得不接受与其统治相关而与其自私利益不符合的某些风险和困难。荣誉不仅仅是有利的而且是高尚的。
9. 若理解正确的话,雅典人的论点是说,并没有超越自身利益的高尚。
10. 克利昂抨击雅典人朝令夕改的习惯。他不把这种习惯归因于对公共利益的关系,而是归咎于发言者希望表现出他们高于法律的智慧和展示他们在公共事务中的才能。而狄奥多托斯警告,发言者相互指责对方收受贿赂对城邦是有害的。城邦最好不允许有人这样肆意攻击他人。他大胆地说,雅典人生性忌妒,如果他们怀疑某个发言者有个人动机,即使这个发言者的建议显然对城邦最有利,他们也会拒绝这一建议。因此一个发言者要想朝有利于城邦的方向引导城邦,他就必须首先克服人们对他的怀疑,而这一任务单纯靠直接的手段是完全不可能的。狄奥多托斯得出结论,一个发言者要想提出更好的建议,他甚至必须欺骗大多数人以求得信任,要想有利于城邦而不欺骗它是不可能的。
11. 狄奥多托斯指出,所有的人天性就有越轨的倾向,任何法律或惩罚的威胁都无法禁止它。所以,不管我们对于成功所抱的希望又多么愚蠢,我们的错误或越轨都不是有意的。通过阐明越轨的不可避免性,他启发了雅典人的宽容心,重新唤醒甚至加深了他们的温和情绪。以这种方式使雅典人能够接受他的论点:杀死大多数米蒂利尼人是不正义的。
12. 既然他了解“越轨是所有人的天性”这一有关我们天性的事实,法或正义就不可能是他考虑的主要问题,即使在有些情况下恪守正义是有用的。
他明确地把雅典为其帝国辩护的论点应用到私人或个人身上。唯有他明确指出,利益的至上性实际有别于城邦利益的个人利益的至上性,正如没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一样,对个人来说也不存在重于其自身利益的东西。
13. 因为人们,或至少最富才能的人们,恰恰被他们对道德和政治问题的严肃关切驱迫来探究他们最为挚爱的信念的真理性,并最后转向以哲学作为他们最终利益。
第二章 柏拉图
1. 柏拉图,从没以他自己的名义说话,因为在其对话中发言的只有他的角色。
2. 或许他与其导师一样,也认为哲学终究是关于无知的知识。
3. 《理想国》的时间,可以设想发生于雅典政治上的衰退时代,因为苏格拉底及其他主要的对话者极为关注的就是这种衰退和健全政治的重建。
4. 正义——讲真话,和欠债还债。。。。。在一个有良好秩序的社会中,对儿童,甚至对成年人讲一些假话是必要的。
5. 克法洛斯:正义就在于归还,遗留或给予他人属于他的一切。这不仅于归还者有益,而且对接受者也有益。-----问题,如果这样,我们就不得不要求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共产主义。
6. 且,只有极少个别的人将能够明确地确定每个人利用什么以及利用多少才是有益的;唯有智慧超常的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就要求单纯由智慧者即严格意义上的哲学家来统治社会。
7. 这一论证略去了许多最为相关的东西。要想理解《理想国》,我们必须知道这些被略去的东西是什么以及它们为什么被略去。
8. 流行的误解:柏,苏并不是一个自由民主主义者,也不是马克思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者或法西斯主义者。why,因为它们与哲学家的统治是不相容的。
9. 为了理解《理想国》或为了一般地理解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要以色拉叙马霍斯的态度,即愤怒,疯狂或野蛮的态度对待他。他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这不仅不显得野蛮反而极受推崇。根据这种观点,正义无异于合法的东西,即城邦的法律或习惯所规定的东西。这意味着,除了人为的法律或惯例所规定的以外,人不能诉诸更高的东西。这种观点以“法的约定主义”之名而著称,但在起源上它并不是学术的,它是所有政治社会都倾向奉行的观点,如果正义等同于合法,那么正义的源泉就是立法者的意志。
10. 根据色拉叙马霍斯的主张,每个政府都只根据其自身的利益制定法律。结论:恪守法律或正义并不必然有益于被统治者,甚至还可能有害于他们。对于统治者,正义简直就是不存在的,他们制定法律时候唯一关心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
11. 色拉叙马霍斯“严格意义上的手艺人”。但“严格意义上的手艺人”实际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他为之服务的他人的利益。
12. “技艺即正义”---这一命题反映了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论断。苏格拉底与色拉叙马霍斯的讨论暗示的结论:“正义的城邦将会是一个工匠社会,每个人都有一份工作,不仅做得好,而且全力以赴。也就是说,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只为他人利益或只为公益。这一结论贯穿于《理想观》的整个学说之中。作为典范而建立起来的城邦所依据的原则是‘一人一事’”。
13. 辩术,即劝说术。统治者自己也需要劝说术,以便劝臣民相信实际只根据统治者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是为臣民利益服务的。
14. 苏格拉底的结论,即任何统治者或其他工匠从来不考虑自身利益的观点,是极为幼稚的。
15. 大概不得不说:唯一普遍的技艺,包容所有技艺的技艺,即技艺之技艺,就是赚钱的技艺。只有通过实施赚钱的技艺,工匠为别人服务或行正义才是与己有利的。
16. 对苏格拉底的观点最具毁灭性的证明来自与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最残酷和自私的剥削明显有关的技艺。这一种技艺就是牧羊人的技艺。牧羊人的正义不仅有益于他人特别是统治者,而且也有益于自己。于是,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即城邦是由集体的自私自利而非别的东西维系的共同体。苏格拉底在第一卷结束时说,他试图证明正义是有益的,而没有阐明什么是正义。
17. 为正义作从充分辩护或赞美正义不仅需要什么是正义的知识,而且还需要对正义进行充分诘难。
18. 格劳孔认为正义当然等同于法律或约定,但他试图指出约定何以出自自然。每个人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他人的利益,乃至毫不犹豫损害其同胞的利益。那么会造成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不能忍受的情况。
19. 但多数人与“真正的人”有着不同的要求,后者能自我保护,如果不服从法律或约定他可以过得更好。他们之所以服从法律和正义来约束他们的天性是因为害怕不服从的结果。
20. 正义之所以比非正义更可取只是因为顾及到可能被发觉,或顾及到名声以及其它报偿。*(正义完全是因其自身之故而值得选择的)所以,格劳孔要求证明正义者的生活比非正义者的生活更可取。
21. 城邦问题,why,只有有一个好城邦,正义才使完全有益的。苏格拉底:在城邦和个人的灵魂之间,存在某种对应性。
22. 好城邦的建立经由三个阶段:健康的城邦或猪的城邦(满足肉体需求),纯洁的城邦或兵营式城邦,美的城邦或由哲学家统治的城邦。
23. 技能的真正等级。金字塔型的。普遍的技能是最高的技能,指导所有其它技能的技能,最高级的人才能掌握,是哲学。目前我们只被告知,武士一定具有类似哲学动物----狗的品格。武士是生气勃勃的,一方面性情勇猛,严厉;另一方面又彬彬有礼。
24. 蒙昧无知或天真无邪的时代已成为过去,恶在城邦中横行因而也在武士中蔓延。武士所需要的教育首先是公民美德的教育。武士的教育并非是正义的教育。它是勇敢和节制的教育。这意味着爱美,即爱自然而然令人倾心的东西。正义在狭义和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出自节制,或出自节制与勇敢的适当结合。
25. 好城邦中的武装和居于统治地位的人由对美的热爱所激励。于是阐明了强盗集团与好的城邦之间的区别。
26. 统治者必须有关心或热爱城邦的品质,但人最可能爱的是他认为其利益与自己的利益相一致的人,或他认为其幸福是自己幸福的条件的人。这种爱显然不是无私的。
27. 正义是“理念”或“形式”,是众多“理念”之一。理念是唯一严格说“是”的东西,即是不掺杂任何非存在的东西,因为它们是在变化之外的,而变化的东西是处于存在和非存在之间的。由于理念是唯一处于变化之外的东西,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所有变化及所有能变化的东西的原因。正义的理念是所有食物成为正义的原因。它们是自足的,永恒的存在。
28. “理念”同“自然”的联系,即“正义的理念”被称为“自然而然是正义的东西”。但这并未说明理念同分享理念的事物为什么被说成是相“分离”的,或换句话说,为什么“狗性”应该是“真正的狗”。
29. 我们已经知道,正义本身在任何现实事物都能够是完全正义的意义上是不“可能的”。
30. 正义的城邦不象正义的理念一样是独立自存,位于上天某处的东西。毋宁说它类似于一个人完善的画像,只是由于画家的画才得以存在。
31. 哲学总是企图超越意见而趋向知识。
32. 苏格拉底看到,克服城邦与哲学家之间的自然的对立是困难的,所以他才从与人的自然本性相符合意义上的正义城邦是否“可能”的问题,转向了通过改造现实的城邦而加以实现意义上的正义城邦是否“可能”的问题。
33. 正义在于每一部分都做好其工作。因此正义的人就是其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做好各自工作的人。因为灵魂的最高部分是理性,如果这部分不能做好工作,其他两部分也就做不好工作。
34. 五种政体:A 金种 王国或贵族制,由最优秀的人或人们进行统治,追求的是善或美德,这是正义城邦。B 银种 荣誉至上的政体,统治者是热爱荣誉的人或志在优胜的人。C 铜种 寡头政体或最重财富的富人的统治。D 英雄神种 民主政体,最重自由的自由人的统治。 E 铁种 僭主制。
35. 作为一个正义的人,他不仅要考虑哲学家,还要考虑非哲学家。
36. 在哲学看来,诗只不过是真理即理念的模仿之模范。沉思理念是哲学家的活动,理念的模仿是普通工匠的活动,而模范工匠作品的是诗人以及其他“模仿”艺人的活动。
37. 理念(床的理念)的制造者是上帝,模仿的制造者(制造实用的床)是工匠,模仿之模范的制造者(画一张床)是模仿的艺人。
38. 诗人处于与使用者相反的另一极端,他不具备任何知识,甚至没有正确的意见。
39. 《政治家》似乎比《理想国》更为理智或清醒。
40. “辩证法”,首先是指辩术,其次指的是最高形式的辩术。即苏格拉底掌握的那种,也就是以揭示事物是“什么”或以揭示事物的理念为目的的那种辩术。辩证法是关于理念的知识----一种不依赖任何感性经验的知识,它从理念到理念,直到穷尽整个理念的王国。
41. 令青年苏格拉底大为震惊的是无法的统治(绝对的统治)可以是合法的主张。法的统治次于活生生的智力统治,因为法律由于其一般性而不可能明智地在所有无限复杂的具体情况下确定何者是正当的。不过法律很必要,因为少数明智者不可能总守在无数愚人身边。
42. 愚人们甚至要求明智者完全承认法律的权威性,甚至不允许他怀疑既定法律是完全正义和明智的。
43. 明智者必须服从法律,不仅要在行为上服从,言论上也要服从,尽管法律在智慧和正义上都低劣于他。
44. 《政治家》属于以知识为主题的三部曲。在柏拉图看来,知识或追求知识本身既是哲学。
45. 《法律篇》是柏拉图唯一地道的政治学著作。它是柏拉图唯一一篇苏格拉底未出场的对话。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