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6日月曜日

森下之贵 “无形之物”的实在感——日本人生死感的现状。

尾藤正英 《日本文化的历史》

弥生时代以后为“古代国家”,中世后期以后为“日本近代国家”,明治以后为“西方=近代的国家”。而且认为在“日本的近代国家”中形成了所谓“平等·职务·行为·公共(共同的连续性)”等近代的事物。“日本的近代”这种表记太过繁琐,姑且换作“传统”。尾藤认为:“传统”虽然因明治开国以后的西方=近代化而有所歪曲,但(逐渐呈现出一些崩溃的征兆)直到今天却依然得以维持。

伊藤 整 「近代日本人の発想の諸形式」

1,从明治到大正中期,从坪内逍遥,二叶亭四迷,岛崎藤村,白桦派,夏目漱石,森欧外,德川时代以前的“传统的”要素与西方教育的“近代的”要素融合为一体,形成了所谓了社会常识。NHK的意识调查(《现代日本人的意识构造·第六版》)也反映了这一点,所谓传统实际上是近代的传统。

2,日本人认识方法的背景中存在“东方无的认识”,即存在于宇宙中的渺小,遥远的自觉。肯定这种自觉的典型事例是志贺直哉意志调和的宇宙观。志贺那种以无的意识,凭借直感好恶进行判断的生存方式,被人们认为是不与日本社会秩序发生冲突感的调和的人类观而被人们信服,且被近代知识阶级认为是非常健全的思考方式。可以说这是形式化了的佛教,老庄无的认识和进化论出现后的自然科学认识的结合。它支撑着日本知识分子的“无信仰性”,没有丝毫混乱。

加藤周一·莱修·里夫顿《日本人的死生观上·下》

加藤:近代日本人对死的态度,对生的态度,反映了“以集团志向性为中心的现实主义”。这是大多数日本人行动的准则框架,是对德川时代世俗化文化的继承。

0 件のコメント:

コメントを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