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8日日曜日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黑格尔 哲学史讲演录

1. 代的苦使人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趣予以太大的重视。

2. 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3. 除了政治的和其他与日常现实系的趣之外,科学、自由合理的精神世界也要重新盛起来

4. 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于精神力量的信仰是研究哲学的第一个条件。

5. 历史必然与我们对于它的概念密切地联系着。根据这概念就可以决定那些对它是最重要最适合目的的材料。

6. 对于历史题材的看法,没有确立起来,那么,历史本身就必然会成为一个游移不定的东西。只有当我们能够提出一个确定的史观时,历史才能得到一贯性,不过由于人们对它的题材有许多不同的看法,这样就很容易引起片面性的责难。

7. 某些物,它了音中一切的音些音的一致性与和性,却没有透头脑

8. 必须先有一个导言,把需要讲述的哲学史的对象首先正确地加以规定。

9. 其意只能在于事先个科学里面最一般性的内容的要。法可以帮助我撇开多由于人们对哲学史的通常成所引起的问题和要求。

10. 哲学史上的事实和活动有这样的特点,即:人格和个人的性格并不十分渗入它的内容和实质。与此相反,在政治的历史中,个人凭藉他的性情、才能、情感的特点,性格的坚强或软弱,概括点说,凭藉他个人之所以为个人的条件,就成为行为和事件的主体。

11. 世界所具有的自的理性,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不只是从在的基上生起来的,而是上原来就具有的一种遗产

12. 如赫德所,通一切化的因而去了西,成一条神圣的子,把前代的创获给保存下来,传给

13. 普遍的精神,但并非不变。

14. 每一世代科学和精神方面的造所生的成,都是全部去的世代所累起来的遗产——一个神圣的

15. 的哲学,只有在本上与前此的哲学有系,才能有其存在,而且必然地从前此的哲学生出来。因此,哲学史的程并不昭示外在于我的事物的生成(Werden),而乃是昭示我自身的生成和我的知或科学的生成

16. 须认为,惟有当思想不去追寻别西而只是以它自己——也就是最高尚的西——思考的,即当它求并发现自身,那才是它的最秀的活

17. 我们目前所研究的这种历史,就是思想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

18. 是真的,只包含在思想里面,它并不仅今天或明天为真,而乃是超出一切时间之外,即就它在时间之内来说,它也是永远真,无时不真的。

19. 史里所叙述的都是化的,消逝了的,消失在去之黑夜中,已不复存在了的。但是真的、必然的思想——只有才是我们这里所要研究的——是不能有化的

20. 哲学史,内在矛盾。目的在于认识那永恒的,自在自为的真理。但历史所讲述的,乃是存在消逝,不断代替的事物。

21. 如果哲学有一个历史,而且这里是知识一系列过去的知识形态的陈述,那么在这历史里就不能够发现真理,因为真理并不是消逝了的东西。

22. 外在存在与多样的时间性的事物相接触,有了多种不同的命运,所以在本质上具有历史。

23. 在哲学里并不像在宗教里那样,自始就承认一个固定的基本的真理作为内容,这真理由于是不变的,因而就是独立于历史之外的。

24. 有人会以为哲学史所提供给我们的,颇像是一些不断地全部更新和变化的戏剧,而这些变化最后又不复有一个单纯的目的作为共同的联系

25. 哲学的内容,是思想。但偶然的思想只是意见,哲学意见是关于较为特殊的内容和哲学特有的对象的意见,关于上帝,自然和精神的意见。

26. 一般人看来对于哲学的无知并不妨害他们对哲学随便下判断。正相反,他们每个人都自信能够对哲学的价值和性质下判断,虽说他们对于哲学毫无所知

27.

28. 如果哲学史只是一些意见的展览——即使是关于上帝或关于自然事物和精神事物的本质的意见——,则它将是一种多余的无聊的学问。

29. 在真理面前,一切意见都褪色了。

30. 哲学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反对。一方面,注重虔诚信仰的人会公开宣称,理性或思维不能认识真理,正相反,理性只会引导到怀疑的深渊。另一方面,也是人所熟知的,所谓理性又只图坚持其自身的效准,否认信仰的权威,努力使基督教合理化。所以它认为要承认任何东西,只有完全信赖个人自己的见解和个人的信念。

31. 我们必须区别开:什么是基于感情、愿望和直观等主观的根据,一般地说,即基于主体之特殊性的信念,与什么是基于思想的信念,即由于洞见事物的概念和性质而产生的思想的信念。前一种形态的信念,只是意见。

32. 柏拉图曾经把意见(δξαB)和知识(CDπισημη)对立起来

33. 伊璧鸠鲁学派以传播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反对哲学。当基督说:“我是来到世间为真理作见证的。彼拉多以蔑视真理的态度答道:真理是什么东西?如果一个人从这种观点出发来研究哲学史,则它的全部意义只在于知道别人的特殊意见。

34. 现在只消提一句:如果我们承认真理不可知这个前提,像邓科尼曼那样,那真是无法了解,为什么我们还要耗费精神来研究哲学

35. 真理既不能在直接的知觉、直观里,亦不能在外在的感觉直观或理智的直观里(因为每一个直观作为直观,就是感性的)被认识,而只能通过思维的劳作才能被认识。

36. “让那死了的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跟着我来。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它是一个死人的王国,这王国不仅充满着肉体死亡了的个人,而且充满着已经推翻了的和精神上死亡了的系统,在这里面,每一个杀死了另一个,并且埋葬了另一个。这里不是跟着我走,按照这里的意思倒必须说,跟着自己走。这就是说,坚持你自己的信念,不要改变你自己的意见。何必采纳别人的意见呢?

37. 只有僵死的东西才是冷静的,并且同时才是满足的,安于满足的。但无论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皆不会停留在满足于冷静或空疏中,而乃是一种冲力,它是饥渴地追求真理,追求对真理的知识,迫切要求对这种求真和求知的冲力的满足,它决不会对这样的抽象思想加以饱餐并感到满足的

38. 哲学系统的纷歧和多样性,不仅对哲学本身或哲学的可能性没有妨碍,而且对于哲学这门科学的存在,在过去和现在都是绝对必要的,并且是本质的。

39. 发展具体这两个原则

40. 本质上,理念的本性就在于发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过发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为理念。

41. 我们说:人是有理性的,人的本性具有理性;是指人之理性,只是在潜能里、在胚胎里。

42. 首先由于人是由自在(即潜在——译者)而成为自为(即实在——译者),因此,也就成为自为的理性。所以人如果从任何一方面看来具有实在性,就是说,他真实地具有理性,这样他就是为理性而存在。

43. 由自在而取得自为的形式,却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世界历史的整个区别都建筑在这个区别上面。

44. 潜在变成存在,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变化的过程里,它仍保持为同一物。它的潜在性支配着全部过程。

45. 种子,可以产生许多东西,但是这一切早已潜伏在种子里了。

46. 在精神里,自在和自为这两个阶段不只是本身同一的性质,而且是互为的存在,同时即是自为的存在。凡是为对方之物,即与对方是同一之物。唯有由于这样,精神才在它的对方里回复其自身。精神的发展是自身超出、自身分离,并且同时是自身回复的过程。

47. 举凡一切在天上或地上发生的——永恒地发生的,——上帝的生活以及一切在时间之内的事物,都只是力求精神认识其自身,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发现自己,达到自为,自己与自己相结合。精神自己二元化自己,自己乖离自己,但却是为了能够发现自己,为了能够回复自己。只有这才是自由

48. 哲学的任务与理智相反,是在于指出:真理、理念不是由空洞的普遍所构成的,而乃包含在一种普遍里,这种普遍自身就是特殊,自身就是有决定性的。

49. 如果真理是抽象的,它就是不真的。健康的人趋向于具体的东西。哲学是最敌视抽象的,它引回复到具体。

50. 歌德“已受陶铸者自身不断地又将成为材料。”

51. 普遍的理念始终是内在的根本,是无所不包的和永恒不变的。

52. 理念的较高发展与它的更大的明确性乃是同一意义。

53. 哲学是在发展中的系统,哲学史也是在发展中的系统;这就是哲学史的研究所须阐明的主要之点或基本概念。

54. 认为史上的那些哲学系的次序,与理念里的那些概念规定的逻辑推演的次序是相同的。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对哲学史里面出现的各个系统的基本概念,完全剥掉它们的外在形态和特殊应用,我们就可以得到理念自身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的逻辑概念了。反之,如果掌握了逻辑的进程,我们亦可从它里面的各主要环节得到历史现象的进程。

55. 认识哲学的发展乃是理念的发展,我们必须具有理念的知识,犹如当我们判断人的行为是否正当和适宜时,我们必须具有“正当适宜的概念〔作为标准〕一样。

56. 浅薄的哲学史,将一系列的哲学系统表现成一系列的单纯的意见、错误和思想游戏

57. 时间的形而上学。

58. 但多样性或纷歧乃是人人都了解的范畴,这范畴乃是人人所熟知的,谁也不会感觉到了解它有什么困难。

59. 哲学的具体理念是揭示出它所包含的区别或多样性之发展的活动。

60. 一个哲学系统,一个范畴,但不与别的范畴互相排斥。为一个整体中的诸环节。每一系统的独立形态被扬弃,在扩张为多之后,会紧缩为一。

61. “自然采取最短的道路以达到它的目的”,但精神的道路是间接的,曲折的。

62. 第一条结论就是: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的、有次序的进程。这进程本身是合理性的,为理念所规定的。偶然性必须于进入哲学领域时立即排除掉。

63. 第二条原则就是:每一哲学曾经是、而且仍是必然的,因此没有任何哲学曾消灭了,而所有各派哲学作为全体的诸环节都肯定地保存在哲学里。

64. 哲学与历史表现,用另一种范畴来考察,不可用互相影响或相互作用等说法。主要范畴乃是所有这些不同的形态之统一,即认为:只有一个精神显现于或表示在各个不同的环节里

65. 可以,当一个民族脱离了它的具体生活,当阶级地位生了分化和,而整个民族快要接近于没落,内心的要求与外在的现实发生了裂痕,而旧有的宗教形式已不复令人足,精神它的现实生活表示漠不关心,或表示厌烦与不,共同的理生活因而解体——哲学思想就会开始出

66. 因此政治史、国家的法制、艺术、宗教于哲学的关系,并不在于它是哲学的原因,也不在于相反地哲学是它存在的根据。毋宁应该这样说有一个共同的根源——代精神

67. 代精神是一个穿着所有各个文化部的特定的本或性格,它表它自身在政治里面以及的活里面,把些方面作它的不同的成分。

68. 哲学并不站在它的代以外,它就是它的代的实质的知

69. 哲学的材料。A 科学知识的材料,理智思维的开端。B 神话与宗教,这两者与哲学的关系常常是敌对的。C 第三部门为抽象理智的哲学,即理智的形而上学。

70. 特殊科学的象只是有限的象和象。

71. 笛卡的著作包含有哲学原,但他的自然哲学和他理学却只是经验宾诺莎的理学却包含有普遍的理念

72. 科学是通形式的独立的知一般地与哲学有关系,而宗教由于内容与科学相反,却通内容与哲学相关

73. 宗教要求人放弃于普遍象的思,放弃哲学,因哲学的思维仅只是世的智慧、人的工作。这样人的理性就与神的智慧相反了。

74. 宗教的度是这样的:通宗教而达到我的真理,只是外在地予的。人们说:真理的启示是予人的,他只须谦卑地加以接受就得了,因人的理性是不能掌握真理的。

哲学史的分期

1. 两个时期,希腊哲学和日耳曼哲学。

2. Why,日耳曼哲学是基督教的哲学,且信基督教的欧洲诸民族,都有日耳曼文化。

3. 罗马人并没有真正的哲学,正如他没有真正的人一。他只不是接受,只不是模仿,然常常模仿得很入神。

4. 如果在哲学史的出点可以是:把上帝了解成直接的、尚未展的普遍性〔像我泰利士绝对定那——而哲学史的目的(我们现代〔这门科学〕的目的),是要通如此迂世界精神二千五百年的工作,绝对了解精神,那么,从一个范畴,通缺点的指出,推到另一个范畴,在我很容易的,——但是在史的程中,却是很困的。〔世界精神从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常常需要好几百年。〕

两个主要的立物,我要作一些一步的定。希腊世界曾将思想展到理念,而信基督教的日耳曼世界将思想了解精神;理念和精神是有区的。一个程的一步明如下:由于那尚末定的、直接的普遍者(上帝),,那妒嫉地不容任何西和它并立的客思想,乃是一切哲学的实质,而并不改,只是向自身深入,并且凭藉着展一系列的范畴表自身,达到自身的意:所以我可以对这展的特性在哲学的第一篇中这样的描写,即:展就是范畴、象徵、抽象性简单根源中的自生;简单的根源,本身就已含着一切。

5. 精神是自己认识自己的主性,不只是因它知道它的——就是它自己——体,并且知道它本身也是体,它才是精神

6. 因此在近代哲学的原里,主体本身是自由的,人作人是自由的;与个定相关,就生了这样一个念,认为人有使其自身成为实质物的无限天,由于人的本性,人就是精神。上帝被了解成精神,个精神自地自己二元化自己,不它同个分,自地、自在地存在于个分中。整个世界任,是使它自身与精神取得协调,并在精神中认识自己。任是日耳曼世界所要担

7. 任最初开始出在宗教中;宗教是个原的直与信仰,早在认识这个原之前,就把它当作一实际存在的西。在基督教里,个原多半是情感,多半是想像;在基督教里,人作人是被以永恒的福祉目的,是天恩、天眷和神庥的象,——也就是,人是具有绝对无限的价个原更呈在基督教的教里,包含在基督启示人的神性与人性的一教条之中:与上帝、客理念与主理念在里是合一的

8. 精神的程即在于一的主体取消其直接方式,把自己提高到与实质物合一。人这样的目的被宣称最高的圆满。由此足,宗教念与并不是彼此距离得那么

9. 真正地具有两个理念,一个是为认知的主理念,另一个是实质的、具体的理念个原展、育、思想所意,便是近代哲学的意所在

哲学史的史料来源

1. 个名么一种双重意:它一方面指事迹与事象本,另一方面又指那些想像了想像而写出来的西

2. 早期的哲学史中,只有一本可以,就是斯丹雷的哲学史(History of PhilosophybyThomStan.ley。一六五五年敦版,开本;一七○一年第三版,四开本;奥勒阿留译为拉丁文,一七一一年莱比版,四开本)。没有什么人用了,只包含着古代的那些宗教式的哲学派——好像没有近代哲学存在似的。

东方哲学

1. 所以要提到它,只是了表明何以我不多它,以及它于思想,于真正的哲学有何种关系。

2. 言里,我开两种形一是真理保持在宗教形式里面,一是真理通思想保持在哲学里面方哲学是宗教哲学

3. 罗马的宗教、希腊的宗教和基督教,我并不把它当作哲学,它与哲学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4. 普遍个固定性格,是方特性中基本特性。第二点方宗教的较详内容。上帝、自在者、永恒者,在方大体上是在普遍性的意被理解,,个体上帝的关系也是被理解掩埋在普遍性里面的。

5. 古代歌的内容,如果只看成一种单纯幻想的游,似乎在方面最,但在歌中重要的是内容,内容要严肃

6. 印度的、方的歌,就形式,可能是展得很成熟的。

3. 西塞留下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比孔子所有的内容丰富,而且更好。我根据他的原著可以断言: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从来不曾有,那倒是更好的事。

4. 中国人想像力的表是异的:国家宗教就是他的想像的表。但那与宗教相关发挥出来的哲学便是抽象的,因的宗教的内容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内容没有能力思想造一个范畴〔定〕的王国。

5. 没有比印度人的年代纪载乱、更不完全的。没有一种民族在天文学、数学等方面已如此达而史学却如此之无能。

2010年7月25日日曜日

社会思想名家

masters of sociological thought
序言
1,思想并非均来自孤立的头脑,每种社会思想都有其智识前提,并且与作家的生命史相联系。
2,庸俗的意识形态分析,用自以为是的小人攻击代替理智的分析,对第一流人物进行诽谤和“揭露。”
3,怀特海 “一门科学,如果不能果断地忘掉其创立者的话,就会迷失方向。”
4,尼尔斯 阿贝尔 “我认为一个人要想在数学上有所成就,他应该向大师学习,而不是向学生学习。”
5,歌德,你必须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赚过来,才能占有它。
6,批判地阐述,通过阐述者或解释者的头脑折射式地反映这些思想。--阐述者与被阐述者之间的论战。
7,很多著作试图阐明马克思或者韦伯或者帕雷托究竟表达了什么看法,但很少有人试图用社会学家的工具探讨社会学思想家在他们各自所初的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一套理论和方法的验证,首先从自己开始。)
8,社会出身,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网或听众如何反映在一位理论家所讨论的问题之中,或者反映在他毕生事业总方向上。
9,令人惊奇的是,当科学史家在他们的著作中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和方法的时候,社会学史专家却大多忽略了这个方面。
10,社会学家在研究地位较低的人感到应付自如,但研究地位较高的人,则感到困难很多。
11,孔德 人类在研究自身之前首先必须经过若干阶段和步骤,以便先认识人类周围的环境。
12,韦伯,why提出价值中立?当时,社会科学家的工作是增加德意志帝国的荣耀,韦伯要将之解放出来。
13,个人心理特征亦可以影响一位思想家的特点。如爱利克 埃里克森的研究《Young Man Luther》
14,学者开始学术生涯的时候,社会上主要的学术倾向为何?,他所汲取的思想源泉为何?他所反对的主要倾向是什么?
1,1798~1857
2,自然主义的关于社会的科学。用自然界的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人类与自然一样服从普遍规律。
3,社会动力学(社会进步)and 社会静力学(社会稳定)
4,牛顿时代开始,自然科学家放弃了,最初原因和最终原因的探讨,代之以“连续性和相似性的恒定关系规律”的探讨。
5,新科学依赖“推理和观察”。科学理论以观察到的事实为根据,而没有某种理论的指导就无法观察到事实。
6,“掌握了现象的规律,从而能够预见未来,我们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逐一改变现象。”
7,只要人们仍然认为社会事件“总是面临立法者,人和神的偶然干预的干扰,科学的预见就不可能产生。”
8,如果人类不遵循规律--无法采取任何一致的行动改善自己的命运--人们追求不同的利益,发生冲突--霍布斯的社会模式(只有权利和对权利的赞同才会产生类似秩序的东西。)
9,社会基本规律,社会行动的范围都受到社会有机体的正常活动的必要的限制。
10,“科学的作用不在于支配现象,而在于改变现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现象的规律。”
11,实证科学否定了传统的权威,孔德坚持,一切都是相对的。但承认科学的权威。科学事业有自我修正的性质“一切对存在本质,对存在的最初和最终原因的研究都必定是绝对化的,而对现象规律的研究则必定是相对的”

研究方法
1,观察,实验,比较。
2,观察并非五目的和收集杂乱的事实。需要一种预备性理论。现象的静力学规律和动力学规律。
3,人类进步法则。“我们的每一种知识,都相继经历过三个不同的理论状态:神学的或虚构的;形而上学的或抽象的;科学的或实证的。 在最后的实证状态中,心灵不再徒劳地寻求绝对观念,宇宙的起源的终极,现象的原因,而致力于现象的规律,即承续和相似的恒定关系。”
4,智力是其解释人类进步的主要依据。

区分现象和本质,对现象的理论研究,和对本质的理论研究,并不是冲突的,语法上似乎存在问题,但是孔德的解释应该说的过去,但新问题是,现象的理论研究和本质之间的有什么关系呢,层次不同的问题?理论的分层。

科学层次
1,社会学中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分开,不是两类事实的区分,而是理论的两个方面(秩序与进步)的区分。秩序,社会存在的诸条件之间的持久的和谐,而进步则是社会的发展。
2,孔德用生物有机体作类比来看待社会,但是他很清楚,这种类比的思维随后会带来许多困难。eg,社会有机体无法用物质手段结合为一个整体,只能用精神纽带 (语言 宗教),分工的纽带。
3,孔德从语言,宗教,分工等社会现象对较广泛的社会秩序的作用这个角度去研究这些现象,而不考虑它们自身的意义--社会功能分析学家。

規範學説

1. 实证主义制度将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古往今来的利己主义倾向将被利他主义和“为别人而生”的指导思想所取代。个人将充满对同伴的爱,将尊崇实证主义的灵魂工程师。晚年的孔德,把自己不仅看作是一个社会科学家,而且首先是一个新宗教的先知和创始人。

2. 孔德,杰出人物统治论。

3. 以新建的精神权利为基础的统一的社会秩序。

4. 孔德纪念他的“天使”,《实证政治体系》,感情高于理性,感情高于智慧,女性的温情对长期受到冷酷的男性理智统治的人类所具有的医治力量。

5. 署名:宇宙教创始人,人道宗教的大祭司。

6. 孔德,年轻时,热情的共和主义者,提倡公民自由权——鼓吹服从的美德和秩序的必要,“秩序”“进步”——最后几年,秩序的分量更重,对秩序的渴望,倒向旧制度首领。

7. 传统主义者,一个社会加入不是由道德的一致性结合起来的,必然会崩溃为彼此互无联系的个人的一团散沙。一个社会假如没有合法权威的牢固支撑,没有等级制度,就是不能发展不能活动的巨大怪物。社会要么是一个有机整体,要么什么也不是。

8. 卢梭,“每一事物从万物创造者的手中出现时都是善的,到了人的手上,每一事物都腐化堕落了。”博纳尔则断言社会是优越的。社会创造了人,使人成为人。“我们本性是恶的,通过社会成为善的。野蛮人不是人,甚至不是童年的人,他只是个堕落的人。”

9. 传统主义者认为,启蒙运动的基本错误就在于把社会看作服务于人的目的。

10. 传统主义提出,社会群体这一概念,反对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观。大革命毁坏了那些给人安全感的群体,那些群体保护着个人,把个人的追求纳入总体结构之中。

11. 博纳尔 de Bonald

12. 传统主义心目中好的社会是多元社会,社会有好多权力构造。

13. 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力,群体优先于个人,这些传统主义的主张在孔德心中引起共鸣。孔德不能接受的是传统主义者的倒退观点,理想的社会不在中世纪。

14. 孔德赞美斯密的分工的观点,但不赞成,市场的自动调节,自由放任主义。

15. 暴发户统治的资产阶级社会,他们可怕的贪婪似乎没有像过去的统治阶级那样被感恩所抑制。他们大多出身低微,既没什么家庭背景,也没受过多少教育,全靠个人奋斗干出一番事业。

16. 当他明白自己永远不会得到所盼望的职位时,他决定扮演预言家。预言家是孤独的人,可能有门徒,但没有平等的伴侣。

17. 教程和早期著作是写给知识分子和科学家看的,文笔干涩,沉闷,有条不紊,而新的风格则丰富多彩,感情洋溢,不够严密。他的早期著作类似笛卡尔的体系,像个精心照管的花园,而现在的著作看上去却像一片原始森林。

卡尔 马克思

1. 1818---1883

2. 斗争学说?社会包含对立力量的运动平衡,对立力量的冲突和斗争导致社会变革。---革命的精神?

3. 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社会冲突是历史进步的核心。

4. 努力满足基本需求和次要需求---参与敌对的联合---社会分工---敌对阶级的形成。

5. 相对主义的历史学者---人与人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和所有思想体系,是具体根植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强调历史的具体性。

6. 孔德和黑格尔认为,人类的进化主要来源于观念或人类精神的进化。马克思的思想与之形成尖锐对立。他把人类物质条件的进化以及人类为生存而结合的不同方式作为他的出发点。

7. 马克思认为,外在的社会力量,如地理或气候,不能解释社会制度的变革,因为它们在重大历史转变过程中仍保持相对的稳定。 观念的产生和被接受,取决于某种非观念的东西。观念不是原动力,而是支持人类相互关系的物质利益之直接或间接的反映。

8. 马克思强调人类阶级行为的客观决定作用,但他在把社会和阶级具体化时,并没有贬低个人的作用。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其为人。

9. 每一种社会秩序的标志,都是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变化,即用适当的技术和技能驾驭自然力的不断变化的过程。

10. 阶级斗争,阶级利益和随之而来的力量对抗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决定因素。

11. 马克思断言,只要存在适当条件,工人阶级注定会发展阶级意识,他还由此争辩说,资产阶级由于资本家之间固有的竞争关系,不能发展出对自己的集体利益的总体意识。

12. 异化,人类历史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人类日益异化的历史。异化的含义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又反过来支配人类。

13. 青年马克思曾问到:在什么条件下,人类把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投射到脱离了他们控制的对象上?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2010年7月20日火曜日

加缪 爱尔兰 奥布莱恩。

第一章 局外人
1,1913年。阿尔及利亚君士坦丁附近。
2,家境贫苦。
3,1934年入党。1937年脱党。离开党的原因,是党的政治倾向是“即使不是在种族方面,也要在精神方面放弃无疑属于`法兰西的殖民`。”
4,1941年,加缪28岁的时候,已经完成了三部名著。《卡里古拉》《局外人》《西西弗神话》
5,阿尔及利亚,理论上讲不是殖民地。1836年,阿尔及利亚已经为法国吞并。对于法国移民来说,讲这块土地作为法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很现实的。而大多数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讲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虽然他们有渴望,但让他们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是 不现实的。
6,加缪的思想文化教育是他那个时代的早期法国中产阶级似的,尼采,巴雷斯和纪德对他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7,加缪早年的文集《正与反》,反映出其苦难童年,病魔缠身,孤独,失望和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性格。
8,出身于法国中产阶级的萨特抛弃了他本阶级的那种文字彬彬,温文尔雅和文学传统的意识,用一种阴郁的,对话似的不雅的法文来写作。
9,地中海民族精神的最本质因素大概是从它那处于东西方之间的地理位置和独一无二的历史之交汇中迸发出来的。语言的统一,渊源的一致性。
10,《局外人》,无英雄气质的主要人物。
11,英文版《局外人》的序言中,加缪写到“书中的主人公因没有遵守常规而遭到谴责。从这种意义上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局外人。他在郊区私人住宅过着孤独和肉体上的生活,毫无目的地糊涂度日。这就是为什么使得一些读者把他当作流浪汉的原因。默尔索在什么方面不遵守常规,答案是,他不愿说谎。说谎不仅是一种非真实性陈述,而且是一种比真实的陈述内容更多的特殊陈述。 他说真话,他决不去装出他所没有的情感。然而,社会立刻感觉到了一种威胁。默尔索,是一个不幸的和毫无遮掩的人。他爱不留下阴影的太阳。说他缺乏所有情感,这远非事实。”
12,默尔索,对真理同他对残酷一样,都是无动于衷的。
13,有一类有关默尔索不说谎的现象,那就是他自我的感情。他既不给别人带来愉快,也不解除他人痛苦,同样也不使自己免受伤害。他假称他感觉到了他未曾去感觉的东西。原因,只能是他自己的情感和有关他情感的感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它们是他绝不背叛的神,为了这些真情实感,他可以献身。



2010年7月17日土曜日

zz 陶杰美文:樂在芳菲比艷的花田

英國政府向印度裔作家盧什迪(Salmon Rushdie)頒發爵士勳銜,激起巴基斯坦政府怒吼。巴國外長口出狂言,聲稱盧什迪一旦當了爵士,以後就不要怪阿拉伯激進分子再用人肉炸彈施襲。

巴基斯坦近年尾巴翹得很高,因為擁有了核彈。但有了核彈又有什麼用?舉國貧窮、政府貪,人民可憐巴巴的像一群乞丐。這次英國作家獲得授勳,巴基斯坦這種三流國家也發出死亡恐嚇?不要忘記,他們今天還向英國伸手乞求經濟援助,去年貝理雅就批了一筆近五億英鎊的貸款。如此富有民族骨氣,何不退回英國人的貸款?

盧什迪封爵,是因為他的文學成就,不是為了獎勵他寫了一冊《魔鬼詩篇》。但巴基斯坦外交部:「在我們這裡,盧什迪以辱伊斯蘭的《魔鬼詩篇》而廣為人所知。」那麼對於其他不知道的作品,巴基斯坦佬應該開拓視野,補點課才對。井蛙之見,自我本位,偏執激進,以為這個世界該繞著自己轉,是所有非理性的三流民族的共同病徵。

文化有高低優劣之分,必須承認世界上有的部族,學習文明、理性和法治,一千年也學不來。巴基斯坦本來也有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在英國小世界,印巴裔作家是英文流暢的另一支健筆。盧什迪的作品英文寫得嚴謹高潔,惹了禍的那本小《魔鬼詩篇》雖然幽默,言詞卻略為過火,尖酸刻薄太過,反而有失英國文學傳統之斂含蓄。盧什迪近年文曲星運開始走下坡,沒想到巴基斯坦一發瘋,人氣再升,看來下半年必重登暢銷龍虎榜。

因為今天英國作家的第一流作品也不多了。盧什迪八十年代當紅一時,今日英國文壇新手輩出。最為台灣誠品文化知識分子得知者,是文化作家迪波頓(Alain De Botton),他憑《旅行的藝術》一書成名,後又因《哲學家的宣慰》而走紅。迪波頓是英語世界的余秋雨,他能把西方的宗教哲學思想和文學知識,與生活淺白的語文共冶一爐。迪波頓的文字,清淡之外還有一股對女人誘惑性的媚勁,也就是所謂Seductive,加上年紀輕輕,樣貌清俊,很快就成為英國文壇當今第一才子。

如果大陸妓女的手袋裡都有一本余秋雨,對於英國中OL白領一族,坐地鐵的時候,迪波頓也是她們手中的寵兒。他的文字對三十左右的女性有一股三分純真、七分滄桑的魅力。許多細膩的情感,到女人的心事縫中。但迪波頓有時聰明太過,近年新著《戀愛散章》(Essays in Love》就未免有矯揉賣弄之感。在這本散文集裡,他把最新的戀愛經驗公諸於世,從飛機上結識鄰座的一個少女開始,把心的一張愛情地圖聲羅斯列。雖然文筆清麗如一,但加進了許多奶油和糖分,讀完甜得像吃完了一個忌廉蛋糕。

迪波頓幾年前還是萬人迷,但近年來突然禿頭,魅力大減。或許如此,他才把愛情日記的私?#91;公開,但願這是我小人之心胡亂的猜測。讀迪波頓的作品,賞心悅目,像在緊張灰暗的生活中,抬頭看見一大片淺紫色的薰衣草田。英國人的散文另有一股情趣,細味字裡行間的幽默和幽怨,像欣賞一幅水墨畫:真正的意思在留白之處,永遠不會明白寫出來。讀英國作家的散文,是意會,不是猜迷;是靈犀心通,不是語言交流,這份寫作功力,美國作家除了上一代的猶太人,已不多見。

還有一位幽默小品家布萊信(Bill Bryson),也紅得不得了。布萊信善寫短講四海旅遊的經驗。在布萊信的筆下,美國和歐洲生活情趣、社會時態,信手拈來無不奇趣。比起隔了半代的專欄名家如李雲(Bernard Levin)之類,布萊信少了一分中知識分子的功架,但多了幾分通俗。時代畢竟不同了。貝理雅十年,改變了英國的文化生態,英國人不那麼喜歡做作了,布萊信的風格非常Down To Earth,看他的遊記,就像看到了一個身穿T恤短褲、不穿襪子著一雙涼鞋的傻漢揹著背囊,今天阿姆斯特丹、明天柏林地一番亂闖,到處碰釘。英國人有一份自嘲的胸襟,他們知道走出了島國,會遭到歐洲人嫉妒的白眼,美國人過分的崇拜,但他們永遠不會自卑,也不會飄飄然,他們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

到英國人的遊記,誰又寫得過莫理思(Jan Morris)?莫理思筆下的歐洲,是百年英國旅行散文的極品。莫理思也寫過香港,但「他」的書在香港不太流行,英國人也有點保留,因為他是同性戀者,晚年居然施手術變性,做了個老太婆。如此形象對市場推廣不十分有利。但讀好文章不必追求什麼「文如其人」,讀莫理思的遊記,會驚訝於他心細如塵的觀察,他的筆墨如最細膩的幾根琴弦,會在讀者引起繞胸三月的杜比迴響——對,就是這個意思了,當我上次去維也納的時候,驚嘆怎麼他能把這麼曖昧飄忽的心境用那麼哀美的文字表達出來?讀一本好散文,往往令人掩卷嘆息。起來沖一壺茶,再讀下去,心靈與作家交融,化在窗檯的陽光和清茶的氤氳之中。

二十一世紀,懂英語的人有福了,因為可以看那麼多好書。英語世界出版業競爭激烈,能出書的往往是出版人收到一百份書稿之下的精挑細選之作,其餘九十九份打回票的,其實也是才華洋溢之士。

從前住在英國,曾經遇到一位包租業主,他是一個嬉皮士,與女友住在一起,天天伏在案頭寫小,寫完一本,寄去出版社,總遭打回頭。我在那裡住了三個月,看見他收到的退稿就有兩三次。他名叫白賴恩,懷才不遇,平時不工作,粗聲大氣的女友,竟然是早出晚歸的牛奶工人,有時黃昏在他家中,手拿一個煙斗與我談文學和宗教,其引人入勝之處,不下於一個退休的牛津教授。

我有時問他:你的寫作事業有何進展?他往往嘆一口氣,不再答話。每次我見著他在打字機前忙碌,滿懷希望的神情,在一兩星期後收到退稿時一臉的蒼白和喪,眼看也叫人不忍。英國有才華的人太多了,多得像香港遍地酒家食肆即用即棄的木筷子。許多英國的才智之士,一生寂寂無聞,成為英語世界這個人文金字塔底層的纍纍白骨,但要創造人類文明的尖端,這是必要的犧牲。

每次去倫敦,走進書店,眼見一櫃簇新的暢銷書,封面設計得如此艷美,文字那麼清雋,隨手拈一冊打書釘,第一頁往往教人無以釋卷,不知人間何世。這樣的國家人才輩出,在一個言論和出版自由的偉大環境,遍地芳菲,像一座豐纍的夏園,徜徉其中,叫人心底裡樂成了一片金黃燦艷的菜花田。

德裏達的遺產--張寧

讀書。

1,解构者 德里达。 74岁。
2,1930年7月15日生,阿爾及利亞,犹太商人家庭。
3,经常旅游,why?我从别处来。“外來者”,“边缘人。”
4,1967年,三部奠基之作:《书写与差异》 《论文字学》 《声音与现象》。
5,德里达认为面对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即不应该采取尼采式的摧毁态度,也不应用天真遗忘的方式,而应以解构的方式,寻回那些被这些传统遗忘了的东西。
6,西方哲學是奠基于能够把握意义的可能性预设之上的,自认能全面揭示意义从而获得“绝对知识”的幻像在他眼中正是西方知识传统的盲点。他的解构工作就是不断地去发现这种盲点所造成的基础的缺失以及其具有的矛盾性。
7,从语言学开始的解构思想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关涉政治伦理的思想实践。它要求人们在面对既定“知识”,传统,遗产,制度,观念时不应该盲从,应当通过批判性的转化重新继承。
8,“延异”过程禁止将符号指定地还原成一種单一意义的可能,从而向西方哲学中声音高于书写那种至高无上的传统提出了质疑。
9,最後十幾年的工作轉向政治倫理。
10,人权概念的解构者,“人权不仅是抵抗集权主义的工具,它还是与主宰着政治性的世界概念的那个欧洲传统密不可分。而后者正是要解构的首要质疑对象。所以他的解构工作围绕着主题与自由,民主与公民性,边界与民族国家这些观念展开。”
11,“同性恋结婚是美国上个世纪以‘不服从市民’名义开启的美好传统中的一个例子:它不是在挑战法律,而是以将来的或已经载入宪法精神或写成文字的更好的法律名义,不服从一种立法条款。在目前的立法語境中我签名支持这个举动,因为否定同性恋的结合权是不公正的,而且从精神和字面上都显得虚伪与自相矛盾,假如我是立法者,我会提出干脆冲非宗教的民法中剔除婚姻这个词或概念。结婚是个宗教性的,神圣的,异性间的价值,具有繁衍后代,相互永远忠诚等誓言,乃是非宗教政府向基督教教会的一种让步。特别是它的一夫一妻制,那既非犹太人的,也不是穆斯林的传统。婚姻这个宗教性的神圣化的歧异词或虚伪概念,在政教分离的宪法中没有位置,可以代之以契约式的世俗结合,一种普世的,完善的,精细的,灵活的,可以在性伴侣或不强行限量的伴侣之间进行调节的协约。。。这是乌托邦,但我今天提前预示。”

齊澤克

1,齊澤克

増補版 現代政治の思想と行動

第一部 超国家主義の論理と心理
一、
1、超国家主義、極端国家主義――戦争のイデオロギー的要因――実体は?
2、超国家主義。社会的・経済的背景、思想構造ないし心理構造の分析、本格に取り上げられていないかに見える。
3、この問題が簡単である(概念的組織を持たず、叫喚的なスローガンの形)ともいえるし、複雑である(超国家主義、その公権的な基礎づけが欠けていたが、イデオロギーとして強力でないということにはならない)からともいえる。
4、現在、国民の政治意識の今日見らるる如き低さを規定したものは決して単なる外部的な権力組織だけではない。